sina.net 2007年06月11日 10:10 海峡都市报
![]() |
温总理把徐竹初创作的木偶“雨神”套在手指上把玩 徐强供图
6月9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上,我省的木偶雕刻大师徐竹初和木版年画大师颜仕国的现场表演,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赞赏。同一天,文化部批准在
厦漳泉成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即便如此,目前我省许多民间艺术仍陷入困境———文化“活化石” 拿什么拯救你
N本报记者 张伟 陈燕燕
■关注理由
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承载着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文化生命密码,而被喻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6月9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上,我省的木偶雕刻大师徐竹初和木版年画大师颜仕国的现场表演,得到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赞赏。同一天,文化部发文,批准在厦漳泉三地成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我国首个汉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两位大师就来自该文化区域。
然而,作为文化大省,我省还有更多“活化石”级的老艺人散落在民间,他们大都已近暮年,一身绝活却没有传人。保护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迫在眉睫。
【盛况】
福建木偶
温总理爱不释手
昨日下午,记者电话联系了正在北京参展的徐竹初父子。这位69岁的木偶雕刻大师,显得十分激动:“温总理很喜欢我们福建的木偶,还握着我的手,鼓励我把传统艺术发扬光大。”
徐竹初回忆说,9日上午10点半左右,温家宝走进木偶制作表演厅时,他和儿子徐强正在用樟木刻一个老人头像,温家宝来到他的展位前,逗留了20多分钟,挨个地观看他的30多件木偶作品。一边听取专家的讲解,温家宝一边饶有兴致地捏起“白阔”和“雨神”的雕像摆弄着,连声夸赞“很精致”。
在介绍家族的雕刻传统时,徐竹初无意中提起自己的名字是弘一法师取的,温家宝一下子来了兴致,问起了来龙去脉。
原来,徐竹初的父亲是个雕刻佛像、木偶的高手,和弘一法师来往密切,他出生那年,父亲请弘一法师起名,法师沉吟片刻说:“就叫竹初吧!竹之初是竹笋,初,又有头胎的意思,寓意孩子将会像新笋那样茁壮成长。今后,家族事业会像雨后春笋那样兴旺发达。”
温家宝边听边点头,当他听说徐竹初是家族雕刻的第六代传人时,一把握住徐竹初的手说,“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流传到今天不容易,要好好地传下去。”
同时,来自福建漳州的木版年画,在北京也受到了各路媒体的追捧和观众的赞赏,尽管此次参展的年画精选了全国16个产地的200多张传统作品,但只有福建漳州的艺人颜仕国和山东潍坊的艺人,受邀在现场表演年画的印刷和刻版。
【困境】
木偶大师
“难念的经”
漳州木偶在展会上受到大伙的喜爱,让徐竹初深感欣慰:“温总理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很多观众也冲我竖大拇指,说中国有这么好的民间艺术,是民族的宝贝。”
大伙的赞赏却让老人回到宾馆睡不着,因为他深感自己肩上的传承责任之重大。昨日下午,在电话中,老人的儿子徐强告诉记者,“父亲10岁学艺,已经算是漳州木偶雕刻最老的一代了,传承不能只传会做,还要做得精。可现在是市场经济,传统工艺学起来难,又挣不了大钱,没人愿意干,一些年轻人学点皮毛后,就想出去挣钱,根本没把这门艺术钻透。”
徐强说,这些年,年轻人更愿意接受西方文化,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反而知道得不多,所以希望政府、媒体多重视、支持宣传民间艺术,让年轻人对传统有一个认同感。只有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有兴趣,民间艺术才会大有前途。
在电话中,徐强还说起父亲多年的遗憾:筹划10年的木偶艺术馆一直没建好。自1997年从漳州市政府得到这块划拨地,父子俩已投入毕生积蓄,但也只能打好地基而已。
10年来,父子俩四处奔走,想尽了办法,“但银行说这是公益事业,不给贷款,政府部门某些人又认为这是个人的事,不肯担保。”徐竹初很难过,他说漳州木偶在世界上那么出名,在本地却连一个固定的演出场所都没有。“这个艺术馆如果建起来,会是一个旅游品牌,还会是一个延续木偶艺术的基地。”
“中国民间毕加索”
后继无人
今年刚从福建师范大学毕业,主攻艺术文化学的卢亚丽,硕士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花姆林桃艺术生命史》。“花姆”是漳州市漳浦县对从事剪纸艺术的年长女性的尊称。103岁的林桃老人,是当地最有名的“花姆”,曾被国际东西方艺术家协会(纽约)民俗委员会称为“中国民间毕加索”。
为了完成论文,卢亚丽曾深入村庄,与林桃老人共同生活了33天。她最心痛的是,由于缺乏系统整理,老人的作品目前大都以个人收藏的形式,散落海内外。林桃自己也曾感叹:“现在不时兴了,不需要了,都简单了。”
老人所谓的“简单”是指剪纸的商业化。漳浦是中国剪纸之乡,至今民间仍然有大量的艺术馆、培训班存在。
但在卢亚丽看来,眼下充斥市场的花鸟虫鱼等剪纸太粗糙,主要作为旅游产品,而且流水线生产的方式,已经背离了剪纸的精髓。林桃的作品大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由灵感而来的。比如八卦花、四鲤围井、老鼠偷蛋这样的剪纸,都是在春节、元宵、端午等节日时“应景”用的,有很强烈的民俗色彩。而在市场需求为主导的剪纸生产中,是不可能重现了。
由于年事已高,林桃很多年没剪纸了。“我们不能眼看着老人带着一身绝活离开。”卢亚丽说,老人不识字,“她的技艺没有理论支撑”。要想把绝活学到手,只能走进她的生活。但是,现在谁还有这份耐心呢?
“人亡艺绝”不断重演
2005年,中国公布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福建有36个,占十分之一强。布袋木偶、剪纸、木版年画等一批闽南民间艺术入围。一时间,“文化大省”的美誉不胫而走。
但是,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更多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被发现之前,就已经悄悄地逝去了。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卢美松介绍,福州南后街澳门路上,曾有一家“蒋源成石铺”。其第三代传人蒋仁文,曾参加颐和园的雕刻,被称为“青石雕之冠”。解放后,蒋仁文去世,他的儿子接管了石铺,但他的手艺不精,石雕工艺落在蒋仁文的侄儿蒋瑞生手上,但“文革”中,蒋瑞生被迫害致死,石雕手艺还来不及传给后人,就此失传。
卢馆长解释,非物质文化又叫“活态文化”,其主要载体就是历代艺人。民间工艺主要的传承方式仍是师傅授徒的形式,非师傅手把手传授不可。还有“传男不传女”、“不为外人知”等规矩,门规森严。一旦师傅过了创作盛年,传人不注重提高自身工艺,这些技法就面临失传。
“保护传承人,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李豫闽打了个比方,“化石就埋在地里,等着你挖。你不挖,也跑不了。但这些老艺人一走,当真是人亡艺绝了。”仅2006年,海峡两岸就有几位泰斗级的老艺人相继去世,包括黄海岱(台湾掌中木偶艺师)、黄奕缺(泉州提线木偶艺师)、吴祖赞(泉州刻纸花灯艺师)、孙齐家(漳州东山剪瓷雕艺师)等。“因此,当务之急是对他们做抢救性保护。”
【破题】
恢复艺术的“生活土壤”
上个世纪60年代,漳浦县文化馆曾做民间剪纸的整理工作,工作人员惊讶地发现,住在山里的花姆以花鸟为主,而林桃这样的海边花姆特别喜欢剪鱼、虾等题材。后来,文化馆召集花姆们一起培训,一个星期后却发现风格趋同,都成了教员教出的一个模子,培训班只好解散。卢亚丽在她的论文中提到:“这说明了‘花姆’的艺术创作本来就是植根于它们的生活土壤之中,离开就意味着枯萎。”
在采访中,所有的业内人士都提到了“生活土壤”的概念。李豫闽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倡议者之一。他举漳州的木版年画为例,很多年画本身就是祭神迎神、红白喜事等民俗活动中的必备用品,后来的破四旧和反对封建迷信,使民俗礼仪活动式微,年画也自然而然地陷入了困境。
省政协委员、泉州学研究所所长林少川,同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提案提出者之一,他建议,相关部门对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民俗和民间信仰活动,应该加以正确引导,而不宜采取禁令,因为民俗活动是闽南文化的生动载体。
政府民间都在行动
记者了解到,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还在酝酿阶段时,另一支民间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力量已经悄悄地组建。“闽台高校传统艺术联合考察队”由福建师范大学的10名师生和台湾成功大学的6名师生联合组成,将从7月1日到7月14日,对闽南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考察,其行程将横跨厦、漳、泉、龙岩四地市。
在文化生态区的重镇漳州,该市文化与出版管理局副局长张敏说,对民间艺术的产业化和群众化推广,在几年前就已启动了。2006年初,漳州木偶剧团投拍了中国首部木偶动画连续剧《秦汉英杰》,之后又推出了《小红军长征记》,“我们认为,已经找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结合点。”张敏说,目前木偶剧团已经赢利。
这仅仅是漳州民间艺术的一个缩影。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漳州的民间庙会上,经常可见老艺人的表演。漳浦有些幼儿园都开了剪纸课,漳州市区还成立了一个少儿木偶艺术团。“从娃娃抓起,从群众抓起。”张敏说,这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
□相关新闻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我省10人上榜
N本报记者 关永辉
本报讯 日前,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其中我省10人榜上有名。他们分别是:福州寿山石雕冯久和、林亨云,漳州木偶头雕刻徐竹初、徐聪亮,泉州彩灯李珠琴、蔡炳汉,德化瓷烧制技艺苏清河,龙岩客家土楼营造技艺徐松生,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郑益坤,厦门漆线雕技艺蔡水况。
另悉,近日省文联、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为20位民间艺人颁发“福建省民间文化杰出和优秀传承人”证书。10位福建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分别是:厦门漆线雕蔡水况、福州寿山石雕林亨云、福安银雕林仕元、漳浦剪纸高少苹、泉州木偶雕刻江碧峰、莆田木雕闵国霖、福州软木画吴学宝、福州漆画郑益坤、永春纸织画周文虎、宁德畲族山歌蓝兴发;10位福建省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是:泉州刻纸李珠琴、厦门漆线雕沈锦丽、漳州木偶雕刻徐强、厦门布袋木偶戏庄晏红、福州评话王秋怡、莆田板鼓咚黄文栋、福建南拳胡成武、将乐龙池砚张旺金、龙岩客家山歌李天生、福州方言民俗方炳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