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户渐成弱势群体,加剧就业难
严循东 2007年6月4日(来源:半月谈)
“个体户”,曾经是改革开放之初的经济弄潮儿、“先富起来”的代名词。这个群体曾在社会上引发很多争议性话题,但也曾得到国家政策的不断支持,更因此磨练、培养出中国民营企业的一代领军人物。然而今天,个体户群体似乎已经风光不再:由于税费的重压,以及超市、连锁店等大型商业形态的兴起,个体户的经营环境日渐窘迫,已被迫从中国经济的主流淡出,其赢利能力不断下降,渐成市场弱势群体。
■“我好像就是歌中唱的‘笨小孩’”
在上海静安区万航渡路上一个10平方米的小影碟店里,记者见到了年近50岁的黄先生,上海人,曾是上海照相机厂的工人。1997年,夫妇二人双双下岗,之后做服装生意、开影碟店。他说,从2004年到2006年底,自己做服装生意赔了十来万。
现在这个影碟店一个月交税五六百元,相当于一个月利润额(约4000元)的15%。而卖一张碟赚两块钱,除去房租每月2200元、500~600元的税、200元左右的水电费等费用,所剩仅约1000元。他说:“个体户现在的困难处境绝对是有关职能部门的失职造成的。我们有难处没人管,政府却只管来征税,税太高了。”
“听到一首叫《笨小孩》的歌,我就觉得自己像个笨小孩那么没用,心酸。我现在别无他求,让我们一家三口活下去就行。”
■“大超市开张了,我们就得关门了”
快到晚上10点了,金建军才怏怏地关门打烊。
今年33岁的金建军来自浙江温州永嘉,4年前,他与妻子在上海莘庄租房开了一家文化用品专卖店,26平方米的铺面,前店后家。记者注意到,在采访他的半个小时内,只有一个顾客进来买了两节电池。
在金建军的文化用品专卖店500米左右范围内,就有两家中等规模的超市。“超市的冲击太大了!”金建军说,“现在网上购物也很厉害,我们生意越来越差了。”
这家小店的前任租户是做窗帘的,之前还有卖玻璃窗的、经营五金的、做二手房中介的,都因经营不下去而撤出。金建军的小店每个月租金4000元,加上税就达到4600元。一个月能净赚多少钱?他扳指算来:一个月辛苦下来,也就1000块左右,其中包括女儿上幼儿园的500元。“有时生意不好,一个月还赚不够交房租的钱。”
然而,烦恼还未结束。从金建军的小店窗子往外看,夜色中一栋巨大的建筑物巍然矗立。这是即将竣工的一个面积近30万平方米的超大型商业中心,金建军已经打听过了,那里将进驻一家外资大型超市。“等大超市开张了,我们恐怕就得关门了。”金建军忧虑地说。
■专家建议:应把个体户纳入国家就业体系
中国个体户群体经济能量的萎缩,已是不争的事实。上海大学教授顾骏等专家认为,这一现象不仅损害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而且将加剧就业难,造成新的失业大军。可以说,个体户的蓬勃发展,最显见的意义是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就业岗位。
专家建议,国家应该把个体户纳入整个国家的就业体系中给予通盘考虑。现在有的政策把个体户称为“非正式就业”,这无疑是一种“政策性歧视”,降低了社会对个体户的社会地位认同;对于小本经营的个体户,国家应创造宽松的税收政策,税务部门对个体户应免征营业税,减征收入所得税。此外,有关部门应对个体户加强登记注册等规范化管理,提高其经营认可度和社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