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海南视窗5月29日讯(董三仁、符史亮摄影报道):
清晨,霞光从山峁和酡云的罅隙中溢出来的时候,尼下小学已经书声琅琅。
群山环抱的尼下小学,位于革命老区海南省昌江县七叉镇尼下村,除了校长苏维外,6名老师和174名学生全都属于黎族。
娃娃,不哭
“假如我会克隆,我会帮助那些穷人,帮那些孤儿……老天为什么对他们那么不公平呢?”这是尼下小学六年级学生少娟在作文《假如我会克隆》中的句子。
少娟今年13岁。5月28日,当她告诉记者一个星期才能吃一顿猪肉的时候,在她眼眶里打转的眼泪,还是流了下来。尼下村整村缺水,成片的农田被抛荒, 1000多人的村庄,贫困人口就占了多半。少娟家里的水田去年就干旱了一季,今年又没插上秧。以前种了芒果,卖不了价钱,就砍了种橡胶,但目前,树龄还远没到割胶的时候。家里的收入,主要靠父母给别人割胶所挣的工钱。
去年,少娟一家从茅草房搬进了扶贫砖房。但记者看到,非常拮据的家里,至今空空落落,很少有家具的摆设。少娟很爱惜新房子,进屋搬凳子的时候,会特地脱了拖鞋。中午,父母都在地里“干工”,碰巧哥哥从海口打工回来,给少娟买了新衣服。少娟看着新衣服,并不急着去试穿,而是紧紧抱着,用衣袖擦干了先前的泪痕。
少娟说,哥哥在海口,打的都是苦工,今年32岁了,还没钱结婚。所以,这套新衣服,少娟是知道分量的。
读五年级的丽培,也有个哥哥在海口打工,但所挣的钱往往不够花。不过,对于丽培而言,最高兴的事,仍然是每次哥哥回来,都会给她带两三个苹果。“苹果真的很好吃。”记者见到丽培时,她正在村头快干涸的小溪边洗衣服。丽培说,“妈妈每两年会给自己买一件新衣服,我知道妈妈没钱,有时候,我都说不要买了,但妈妈还是会买一点。”
小花和小陀等很多学生的家境也都大同小异,一切都在艰难中维持。面对孩子们的眼泪,校长苏维也只能常常安慰他们:“娃娃,不哭,不哭。”
1999年,苏维从东方师范学校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尼下小学任教,至今已8年。“尼下村真的穷啊,许多孩子,特别是女孩子都要帮家里干很多的家务活。革命老区的娃娃,有一天没一天地读书的时候,就在想哪一天自己读不了书的时候该怎么办,真是令人心酸。”苏维说,“我们7个老师,以前还经常下去给家长做思想工作,让他们为孩子今后读书的事,提早作准备。但一看那家境,想好了的话也都不好说出口。”
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所以少娟和丽培知道自己可以读到初中毕业,但上高中的事就不再奢望。尽管如此,她们仍旧刻苦学习,成绩很好。因为在她们的心里,可能还在坚持一个梦想,恰如读五年级的丽培,在作文《春天的景色》中所写的那样,对未来满怀希望,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春天来了,天气转暖。漫山遍野,木棉花开。芒果花也开了,有的已经打果。”
大雨前后的欢乐
课间,孩子们玩得最起劲的游戏就是“跳房子”。先用脚指头在沙地上划出纵六横四的24个格子,然后,两组学生每人都用脚背托着一块碎瓦片,或者大块一点的玻璃碎片,看谁跳得最远,而脚背上的碎瓦片或玻璃碎片不能掉下来。
开始还只是女生在“跳房子”,很快,男生也参与进来。记者问他们,不是有篮球架和水泥乒乓球台吗?男生应该去玩那个。
梁林忠老师告诉记者,那是县里面某个单位捐助的,但是由于学校买不起篮球和乒乓球拍,所以,篮球架和水泥乒乓球台很大程度上就成了摆设。
梁林忠是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退伍老兵。“我是1983年退伍的,之后复员到地方,就一直在尼下小学当老师。”梁林忠在尼下小学教五、六年级的语文课,他对尼下村的历史情况比较清楚。他说,“尼下村之所以是革命老区,是因为解放前,尼下村的老百姓经常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封锁,给地下党员和人民军队送粮食、送食盐。正是因为尼下村地处穷乡僻壤,石头硬,土层又薄,蓄不住雨水,所以,过去国民党不屑于占领,而现在要搞发展的时候,也受到了地理因素的制约。”
村民也告诉记者,虽然现在尼下村被列为县级文明生态村,村容村貌比以前好了,但是农民自己还是没有收入,很穷。今年51岁的袁成武老师说,平常上体育课,我们只有三个内容,一是队列训练,二是广播体操,这两项不需要什么器材。但学生还是很想有些新的项目,于是学校就一狠心,买了一根粗麻绳,让学生拔河。有时候想,如果能教孩子们学个舞蹈什么,那该多好啊!可是学校没有女老师,我们7个男老师又都不懂舞蹈。
正说着,天空忽然下起了大雨。操坝上“跳房子”的痕迹,瞬间就被大雨冲刷得干干净净。等到雨停,操坝上积水形成的大大小小的“湖泊”和“河流”又让孩子们找到了乐趣,手脚并用,以沙土“围堰截流”,全然不顾额头上糊满了汗渍和沙浆。
站在芒果树下的袁成武老师慈爱地看着,并不制止:那一定是对雨水有天然感情的孩子们,在修筑心中的水利工程吧。
一堂需要翻译的语文课
下午,大雨下得紧的时候,袁成武老师正在一年级上语文课。
这是第15课《放小马》。14名一年级学生当天的全部学习内容是“羽、闪、非、常、定、找、决、拍”共8个生字。袁成武老师先教拼音、组词,接着讲解字型结构、意义和笔顺。
在讲“羽”字的时候,袁成武老师特地让学生看教室上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标语中的“习”字。但好些学生听不懂普通话讲解的意思,袁成武老师只好用当地黎话予以解释,再翻译成普通话。在讲解“找”字时,他又将之与“我”字作对比,拿起用卫生纸卷成的“黑板擦”,反复在黑板上擦去“找”字或“我”字,让学生辨认。
“没办法啊!”袁成武老师在课后对记者说,“我们连个地球仪都没有,有些知识要给学生讲清楚,难度非常大。比如,上信息技术课时,老师讲‘鼠标’,怎么讲学生都不明白,还是一再地问老师,鼠标是什么?为什么要用鼠标?其实,有的老师自己也没见过鼠标,于是对于学生的问题,也就无奈地不了了之。”
对于这一点,校长苏维深有感触。他说,前两年,我曾参加省里一个课改考察活动,到过海口市第九小学,那真是一生难忘。的确,当别的小学生每天穿得花枝招展的时候,尼下小学的孩子还在为草渍印在了一件去年买的衣服上,而伤心地啜泣;当别的孩子正在兴高采烈地玩电脑游戏、谈论超级女生的时候,尼下小学的孩子还在一个劲地缠着老师问,鼠标到底是什么?
雨后的流雾漫上山皋,从低矮的山口浸了出来。
离开尼下小学,心情十分沉重。我们象校长苏维那样,心酸而疼爱地称呼这些孩子为“娃娃”,并在心里默默地说:“娃娃,六一我们来看你。”
来源:人民网海南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