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一农民13年收养214名孤残儿童情动四方(图)
2007-05-31


2007年05月31日 10:55:58  来源:新华网  



王家玉在给一名脑瘫患儿喂牛奶(6月13日摄)。

  
;  一位66岁的老人和214名孩子,他们组成了一个特殊家庭。安徽省颍上县三十铺镇农民王家玉自费收养214名孤残儿童,这些孩子在王家玉的呵护下快乐地成长着。新华社记者 戴浩 摄 (资料图片)

    新华网合肥5月31日电(记者马姝瑞)在淮河岸边的安徽颍上县三十铺镇,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大家庭”:“爸爸”是已经67岁的农民王家玉,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则是他13年来历尽艰辛收养的214名孤残儿童。

    “我有5个亲生孩子,一个是聋哑人,四个有智力障碍。看见孤儿、病孩子没人管,我就难过,所以我想尽毕生精力去帮助他们。”一头花白头发的王家玉说。

     王家玉早年创办竹木家具厂、骨灰盒工艺品厂两个小企业,积累了一定的经济能力后,他开始实施他的“梦想”。

    从1994年起,王家玉逐步收养邻近乡村的孤残儿童,并办起孤儿院。到1999年,就已经收养了78名孤残儿。

    渐渐地,名声传开了,四邻乡里甚至周边省市的孤儿、残儿都被送到他这里。现在,他的214名孩子中有一半都是外省、市、县、区的。

    孩子们越来越多,王家玉干脆将自己的厂房改建成孤残聋盲学校,专心专意地照顾孩子。

    2003年,一场洪水使王家玉的骨灰盒厂遭受了灭顶之灾,他只好靠借钱维持着孩子们的生活学习开支。2004年之后,学校开始收到社会各界的捐助,总数已达上百万元。这笔钱全被王家玉用在了孩子身上,即使是自己没钱看病,他“也不动一分钱”。

    很多遗弃到这里的孩子来时都是小婴儿,许多还有残疾。照顾不了这些小家伙的王家玉,只好从附近村子请来好心的妇女给孩子们当“妈”。受他的感染,乐意帮助的妇女很多。

    “王老收养了这么多可怜的小孩儿,需要人帮忙,我就过来了。”护理员刘明莲一边抱着一个罩着肚兜的脑瘫婴儿一边说着。

    在这个 “家”里,将近一半的孩子有脑瘫、智力障碍、唇腭裂、聋哑盲、肢残等残疾,他们需要得到专业的特殊教育。为了不耽误这些孩子,王家玉脑筋一动,搞起了“一家两制”,把孩子们分成特教班和普通班,由14名老师“术业专攻”、分别负责两边的教学。    在这个庞大的“家”里,除了王家玉和214名孩子外,已经有9名护理员、14名“家庭教师”,此外还有专人负责后勤、安全、财务等工作,一切井井有条。

    “我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社会活动能力,只能尽力把这些孩子照顾好。”年纪越来越大的王家玉身体状况一天天差了,心脑血管疾病纠缠着他,眼下他打算向政府部门寻求帮助,希望尽早选出一个合适“接班人”。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