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北京600多名小学生走上街头,向路过的陌生人微笑,而面对孩子的笑容,七成路人面无表情,仅一成人报以会心微笑。专家表示都市中情感已经变成稀缺品,人们普遍存在防御心理。
“雏鹰假日小队”的小学生在街头进行微笑调查。
三千过路人 仅一成微笑
600小学生街头调查发现:七成人面对微笑没表情
日前,本市600多名小学生走上街头,向路过的陌生人微笑,而面对孩子的笑容,七成路人面无表情,仅有一成多人回报以会心的微笑。
街头调查
七成过路人脸上没表情
日前,复兴门外一小“雏鹰假日小队”的600多名小学生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在长安街沿线、北京展览馆广场、长安商场、复兴门附近社区等地随机向路人微笑,观察会得到怎样的回应。
调查结果是,被随机测试的3127名路人中,有2188人面对孩子的微笑仍面无表情地继续走路或将视线转移,有人还有意回避学生的微笑,这部分占总数的近七成。有536名路人露出淡淡的、模棱两可的表情。仅有403名路人回报以自然或热情的微笑,仅占总数的一成多。
孩子发现
老年人热情年轻人冷漠
参加“微笑体验”测试的小学生们发现,在北京,很多人不习惯用微笑的表情面对别人。五三班的王新元写下这样的感想:“北京人很缺少微笑,别人主动朝他微笑,也不理睬,我觉得这样很不好。”五四班的商璧珊记录道:“有人以为我是发小广告的,我很伤心。我们只是想用微笑来传递友谊。”四三班的马原还总结了规律:“老年人比较热情,年轻人比较冷漠。”
复兴门外一小大队辅导员王霞告诉记者,在测试中,很多路人都露出疑惑的表情,仅有少数人会去摸摸孩子的肩膀或头部,和孩子有互动
专家观点
都市人通常会有防御心理
设计这项活动的辅导员王霞说,“微笑体验”的灵感源于都市中越来越稀缺的情感,“感觉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在学校里,学生迎着老师走来,有时都会连一个眼神交流都没有,这让她感觉很不好。
北京博爱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学专家孙欲晓对此表示,在大都市生活的人通常会有一套防御心理。如果陌生人有主动的表情或举动,防御机制启动,第一个想法是认为你“有所求”或“有所企图”,立刻选择回避,表现出来的就是面无表情、不表态、不吭声。“所以,在这样的环境里,更需要多提倡爱和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