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垃圾就地变废为宝
2007-05-25


三门农民发明环保“垃圾处理装置”面临推广难
 
新华网浙江频道(2007-05-25 10:51:16) 来源:综合 编辑:君君



    一个农民,8年潜心研究环保垃圾处理装置,当他倾其所有,成功拿到国家专利后,却面临推广难题。

    昨天下午,记者在三门县采访了这位农民“环保专家”干才金。

    从环保新闻中发现商机

    生于1963年的干才金只有初中毕业,他开过副食品店,办过石灰厂,经过几年的打拼,很快成为村中小有名气的“万元户”。

    上世纪90年代初,干才金投资机械厂和宾馆失败,就只身来到上海寻找机会。

    1998年,中央二套播放了一条新闻:国外环卫工人罢工引发城市一系列问题。这触发了干才金的垃圾处理情结。

    之后他边打工,边搜集垃圾处理的相关信息。考察、比较、突破,一个生态循环实现污染零排放的构想在干才金的脑中渐渐清晰起来——在学校、生活小区、公园等人口密集地,将生活垃圾集中,分拣后废品粉碎处理,加工成刨花板出售;废水和有机物垃圾经甲烷菌厌氧发酵,加工成复合有机肥,生产的沼气罐装可作为燃料。

    对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民来说,这套看似简单的装置设计起来可不那么容易。他闭门7个月,终于开发成功,并向国家知识产权局递送了专利申请。

  专利发明得到专家肯定

    为论证这项技术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干才金又跑到北京,与环保专家、学者商讨。

    北大、清华、人大的教授都对这项技术的可操作性给予充分肯定,特别是在得知干才金的身份后,更加惊讶。

    昨天,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任青山告诉记者,根据干才金提供的设计数据,每个新型“垃圾处理装置”占地150平方米,可处理5000户居民产生的5吨生活垃圾、5吨废水(按每人每天产生1千克计算)。假如在北京造1000个这样的垃圾处理装置,那每天5000吨的生活垃圾无需外运就可处理,按每吨垃圾外运处理需要消耗汽油5升算,每天将节约25000升汽油。这5000吨垃圾资源转化成产品后,还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意义更为重大的是,如果全国都推广这一技术,现有的垃圾填埋场使用年限将大大增加,可为子孙后代节约不知多少土地。”任青山说。

  当地政府同意他搞试点

    去年10月18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公告,“垃圾处理装置”被授予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但干才金知道,仅凭一纸证书,如果不付诸实践,仍旧是纸上谈兵。

    “只要给我150平方米的土地,政府给予公益事业相应的优惠政策,我就可以把周边5000户居民的垃圾‘承包’了。”今年以来,干才金奔走在各个部门期望得到支持。

    “目前关键是把第一个项目建设运行好,如果实践证明是可行的,不但三门会应用这项技术,各地都会推广。”昨天,三门县环保局的林局长对记者说。

    三门县科技局局长陈洪波认为,干才金的专利从理论上讲是可取、有用的,但由于他无法拿出一个实体来证明,所以推广起来有难度。他表示,作为科技部门,可以帮干才金向省里争取科技项目,通过立项获得资金。

    去年11月21日下午,三门县科技局知识产权办公室按规定,奖励了干才金7000元。目前,三门县海游镇已同意他在城关搞试点,县政府也准备近期内召开协调会,研究推广他的发明成果。(今日早报 通讯员 吕信渊 倪中勇 记者 吴中平)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