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股市行情下的“赌徒思维”
严循东 2007年5月12日
5月9日《南京晨报》报道了一则消息:原在期货公司当过投资顾问的南京市民晓峰表示,已把自己的3套住房、2辆汽车进行了财产抵押,贷来了1000万元现金用作炒股。据悉,该笔贷款年利息为25%,且规定,贷款机构监控股票账户,如果亏损掉本金20%,就要充公抵押物。
一种比“牛市”更为疯狂的“赌徒心态”已经让一些股民不辨东西。尽管这是一个任何临时干预措施都无济于事的股市癫狂,但笔者还是想对那些“股痴”提个醒:赌徒思维是一种不正常的“股市行情”。
股市从来都不会自产黄金。通观我国这些年来的炒股历程,十个人中只有两个人是赚钱的,而最终赚得盆满钵溢的还是那些坐收“渔利”的证券公司。所以股民尤其是那些用“养命钱”吵股的股民,切莫眼红个别人的一时幸运,也不要因为一时的纸上富贵而沾沾自喜。要知道,只有等到你真正不炒股了,才能确定自己究竟是赚了还是赔了。
中国股市之所以呈现出绝无仅有的“繁荣”。这里面除了经济持续走好和市场日益成长等基础因素支撑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泡沫经济”在虚浮招摇。关于这一点,只要头脑略微清醒就可窥视一斑:一是股市增势过速,尤其是在“二二七”后股市涨势更是如同泻洪之水,一发不可收拾。二是包括清洁工、退休人员在内的低收入民众皆大举涌进。据有关资料统计,现在投资开户者已接近1亿,任何方面的投资基金只要“一露头”,便被股民抢购一空。三是各类股票“鸡犬皆升”,平均P/E值已超过三十倍,一些股票更超越百倍水平。
俗话说,位高势危。特别在目前,中国股市投资文化并未发生本质性上的变化,大多数业余股民仍未具备足够的风险意识和专业知识,如此一来,一旦股市泡沫破裂,它对社会稳定的影响都将会超过16年来中国股市的任何一次下跌。
当然,笔者并非杞人忧天到建议百姓不要涉足股市的地步。实际上,在心态平和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投资是一种积极而活跃的理财方式。尤其是那些有一定资质的炒股爱好者,完全可以在适度的范围内放开手脚去捕捉市场的热点。但问题是,对财富的追求不能疯狂到可以拿养家活命的全部家产做赌注。要知道,安定、健康、幸福才是我们生命中最为珍贵的追求。
针对百姓日益膨胀的追“股”风,国家相关部门不能冷眼旁观。必须采取多项措施加以控制。首先,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切实保障市场公平、公正及透明,并严厉打击任何形式上的违规违法活动。其次,以政府名义提醒民众理性炒股,要有危机意识并量力而为。另外,政府更要收紧信贷、加快海外H股及红筹回归和国企整体上市步伐,由发新股注入资产和适量减持国有股等等。同时还要多发企业债券支持基建及西部建设,以使资金由股市分流。
总之,面对这种不正常的“股市行情”,政府理应积极应对并多管齐下。否则,“赌徒思维”将是整个社会的隐患与灾难。(来源: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