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新华网时政部 ●来源:半月谈 ●责任编辑:张雪花 |
-2007年5月9日- |
一个时期以来,政府浪费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慷国家之慨,奢侈浪费之风盛行,行政成本节节攀升,败坏党风政风。一顿“公饭”吃掉一个农民一年的收入、一辆“公车”一年耗费20万元、一项“检查评比”活动耗资上百万元……据调查,这些来自基层政府的浪费,并非个别现象。 因此,加大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力度,进一步树立艰苦奋斗的节约风尚,乃是建设“节约型政府”的重要任务,而遏制政府浪费的关键,还在于制度约束。 |
|
■ 基层政府浪费现象调查:一顿"公饭"=一农民一年收入 |
接待、迎来送往,是基层政府浪费最为普遍的现象。西部某贫困县的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李明说,接待客人吃饭,主要是酒水费用较高。一餐喝上几瓶茅台酒,再加上酸奶等饮料,就相当于当地一个农民一年的收入了。“我们这里仍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去年全县还有20多万农村人口的人均年收入才2000多元。” 公车私用、车辆超编、超标、维护费用昂贵等,使公车成为我国最大的公务消费开支之一。有专家初步估算,每年一辆公务车的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至少在6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再加上车辆的保养维修、汽油费用等,一辆公车一年的费用大概在20万元以上。 这是濮阳县委县政府综合办公大楼(资料图片)。 近年来,各地基层政府高档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造之风,成为政府浪费的一个新现象。位于河南省东北部的濮阳县,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42元,就是这样一个尚有数十万人未解决温饱的财政穷县,在办公楼建设方面却屡出“大手笔”:县委县政府综合办公暨公务员培训楼工程总造价达3200多万元;县纪委办公大楼占地面积达23.35亩,筹集基建资金723.7万元。 记者在湖北采访时了解到:2005年7月以来,湖北省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检查、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进行了两次全面清理,清理发现:因为检查评比等活动,全省每年为此耗费的社会资金多达数亿元!许多干部反映,这些多如牛毛的检查评比活动,表面上是抓工作,实际上大多数都流于形式、劳民伤财。 >>>点击详细 |
■ 深入探究根源要害:建设节约型政府从三方面破题 |
这些年来,中央对遏制政府浪费,降低行政成本的立场与态度一直很明确。人民群众亦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但现实是,一些基层政府奢侈、豪华、浪费的风气仍有渐长之势。这种情形的出现,提醒我们要注意研究导致政府浪费的根源性问题,切中政府浪费的要害。 民调显示:98.3%的人认为行政成本浪费现象普遍(资料图片) “职务消费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采访中,不少专家对当前政府职务消费概念无限泛化与模糊化现象提出了批评。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凯说:“要构建一个廉价的政府,必须制订一些严格的而且可以操作的规范。” 信息的高度不对称和监督乏力,是政府浪费现象难以遏制的重要原因。预算约束软化和预算外资金的大量存在,是造成政府花钱大手大脚、无所顾忌的重要原因。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凯建议:“必须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人大对政府预算的监督机制。” |
■ 加快政府自身改革:中央高度重视 地方纷纷"出招" |
中央高度重视 要求党政机关办公楼建设省(部)级不得超过4000元/平方米,市(地)级不得超过3000元/平方米,县(处)级及以下单位不得超过2500元/平方米。 |
今年,北京市划出政府部门节约行政成本的“红线”———压缩政府部门经常性项目支出资金10%。为保证完成这一“年度指标”,北京市将有三大举措:一是严格控制会议费、差旅费、招待费、出国考察、公务用车等支出;二是坚决制止超标准盖办公楼、搞高档装修等劳民伤财行为,各部门、各区县不得批准新建培训中心项目,不再安排政府预算内投资对现有培训中心进行扩建和改造;三是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 吉林市委、市政府4月初召开全市经济发展和建设工作会议、社会发展和稳定工作会议,而在以往,这2个会议的主要内容需要通过31个会议来分别完成。吉林市委、市政府进行会议合并,打破了以往靠会议来推动工作的惯例,既节省大笔会议开支,又把干部的精力从会议中解放出来。 3月,山东省下发文件要求各级各部门严格按照规定标准提供住宿、用餐、交通等接待服务,不得超标准接待,不得在机场、车站、码头和辖区边界组织迎送活动,不得安排到营业性娱乐场所活动,不得以任何名义赠送礼金、有价证券和贵重礼品、纪念品,不得额外配发生活用品。 4月,河南省发改委下发通知,要求对2003年1月以来的党政机关办公楼建设情况进行自查清理。一旦发现不顾实际财力,超规模、超标准兴建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将给予严惩。 >>>点击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