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价数据哪里出了毛病?
2007-05-09

中国房价数据哪里出了毛病?

严循东  2007年5月8日

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内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颇让人费解的现象:同是政府职能部门,对同一地区的城市房价分析报告,却作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判断;而当地老百姓在“一边说升,一边说降”的报告面前不知所措的同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不断攀升的房价而叹息;政府职能部门认为城市房价5.5%的涨幅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属“健康”范畴的同时,国家对于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却仍然进行着。

国家统计局在今年1月下旬举行的第一次“年度经济形势发布会”上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5%,涨幅比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

一面是官方发布的“涨幅回落”的数据,而另一边,是居住在这70个大中城市的市民仍然感觉到房价在“上蹿”。为什么官方的房价统计数据,会和绝大多数公众(包括官员自己)的“切身感受”相差的如此之大呢?

据了解,在国家统计局的“房屋”概念中,不仅有居民住房,还有大量的“非住房”。这其中,既有办公用房,也有商业和营业用房,更有工业厂房用房等等。据不完全统计,这些“非住房”占到每年“房屋销售”的30%左右。除了这些“统计口径”差别外,在统计房价时“加权扩大化”也使得房价涨幅的真实水平被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

据介绍,其他一些国家在统计一个城市或地方的房价时,很多都是用市中心的半径地段或传统城市区域来做统计比较的。而在中国,在公布房价的时候,从来都是以一个城市为单位进行统计。在大中城市中,随着市区(主城区)可供开发住房的土地越来越少,大部分新建的商品住房都是建在新城区(也就是过去的郊区县)。由于主城区内新建的商品住房呈现年年递减之势,所以不仅一个城市的房价越来越像该市的“新城区”房价,而且“全市的房价涨幅”也因为是“加权在一起”,自然也就被“拉下”了许多。

当然,除了在统计方法造成相当多地方的房价数据失真外,还有另外一个人们所不知的因素,也可能是拉低房价涨幅的原因之一

有房地产方面的研究人员就提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幅度,之所以低到5.5%,除了上述的原因以外,还有可能把不在房地产市场交易的、定向为领导干部所盖的超低价“疑似福利房”也“加权”了进去。人们注意到,在国家统计局前几年的统计年鉴中,专门有一项“城镇和工矿区个人建房”。这里所谓的“个人建房”,被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大多数就是领导干部的和其他特权人士的“疑似福利房”。仅在2004年,在此名下住宅的竣工面积,就高达2.1248亿平方米,而同年,全国房地产市场商品住房的销售面积,也只有3.3819亿平方米。

分析人士认为,房价每年5.5%的涨幅,在全球范围内都应该算得上是一个“健康”的数据,至少不是一个“病态的市场”。但如果中国的城市居民住房的房价真的如此“健康”,那么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就无需再“调控”,房价也不会再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

面对房地产出现这种“健康的房价数据”和“病态的真实市场”之间的自相矛盾,人们就不得不对统计部门提供的“健康的房价数据”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些统计数据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真实一面?对于规范发展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这些“健康数据”又能提供什么样的指导作用?

(来源:羊城晚报)

 
严循东版权所有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