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一声“谢”,难吗
2007-05-09

道一声“谢”,难吗

李佳祺 

        道声“谢”,难不难?
        近日,广受媒体关注的湖南少年黄舸,给出一种答案:他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选择了万里奔波,只为向帮助过他的人说声“谢谢”。
        而反观社会上的另一些人,却遗憾地给出了另一种答案:30年来,重庆一对老夫妇靠捡垃圾收养了49个弃婴,但这些孩子被抱养后,却没有一个回来看过老人;“感动中国”人物丛飞,临终时,受他资助的100多位学生家长不但未来探望,有的竟还责问:“不是说好要供到大学毕业吗?这不是坑人吗!”……
        “饮水思源”、“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中华民族素有感恩的传统美德。黄舸的一句“谢谢”不知感动了多少人。可为什么有些人,道一声谢,却这么难呢?
        这与当下社会文化中的一些缺失不无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滋生了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在一些人心中,社会关系被畸形压缩为单纯的物质交换关系,只要支付过费用,就认为已两清,只注重物质交换,不注重情感交流。我来宾馆饭店消费,你替我开门,我干吗要谢?你扫大街是拿钱的,我干吗要感谢?农民工替我干活我给你钱,干吗要感谢?感恩、感谢被逐渐剥离,一些人逐渐习惯于冷漠,习惯于背离感动,习惯于把别人的给予当成理所当然。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也过于侧重功能性,传统美德教育相对弱化,感恩意识便在漠视中逐渐“断裂”。这样一来,出现把父母的爱看作天经地义,对别人的关心无动于衷的“冷漠群体”,也就在所难免。
        还有一些人对感恩存在着错误理解,认为施恩是一种赐予,感恩是感谢恩惠,这会使双方出现人格上的不平等。比如一些企业举行各种仪式,进行“示众型援助”,就很可能非但无法唤起受助者的感激之情,反而扼杀其感恩之心。
        感恩是一种道德良性互动的润滑剂。学会感恩,不独是对善行的回馈,更是对善意的肯定和传递;拒绝感恩,会让人们逐渐对善举失去反应,对善良变得麻木,最终对友爱互助失去信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重构感恩意识不仅是一个文化命题、社会命题,更是一个时代命题,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
        重构感恩,有待国民在观念上从淡漠转为重视。感恩可以使人的内心更加和谐,多一份满足,少一份抱怨;多一份奉献,少一份索求。感恩可以使人与人之间更加和谐,发自肺腑的一句“谢谢”,可能促陌生人成为朋友,让钢筋丛林充满温情。感恩有助社会更加和谐,城市更好地反哺农村,先富者回报社会,企业担当更多责任,市民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珍爱休戚与共的大自然……
        重构感恩,呼唤教育的改进、社会舆论的推动。所谓发展有灵魂的教育,就是要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包括知恩、感恩等品行德性得以弘扬。
        重构感恩,还需要社会多方努力!

                                                                                                      转自《人民日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