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关注】解禁小摊贩遇新难题
有限的放科学的管 上海市解禁小摊贩遇新难题
新华网 2007年04月30日 08:12:19 来源:人民日报
(资料图片)北京广安门外街道红莲中里社区早点经营者李姐。记者 雷 声摄 来源:人民日报
从4月2日起,本报对小商小贩无处摆摊、谋生艰难的话题进行了连续报道。我们高兴地看到,小商贩生存空间的问题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些城市开始探索对街边小贩“开禁”。“开禁”是好事,但肯定也会带来城市管理中新的问题和矛盾,诸如环境卫生、居民关系等。如何处理好这些矛盾、使路边摊可持续发展,考验着管理部门的智慧,也应引起各方的思考。
——编 者
上海市解禁小摊贩已在部分街道试点两个多月,从5月1日起,《上海城市设摊导则》也将公布试行。在这座拥有5万多名无证摊贩的特大城市,宣布开禁曾迎来掌声一片但开禁后也不断遇到新的管理难题。
400米马路,挤进200多家摊位——
试点比预想的难
蓝村路是浦东新区一条马路,横亘于居民区中间,在上海有“人气马路”之称。自从蓝村路作为有条件允许设摊的“试点马路”消息传出,潮水般涌来各式流动摊贩。推着三轮车卖书的,撑个小桌子卖碟的,铺块塑料布卖袜子的,400米的马路上满满当当挤进了200多个“马路游击员”。
卖着光碟的小徐来自安徽六安。一旁背着孩子看着袜摊的,是他爱人小王。孩子生下不到1岁,春节后在上海做工的小徐听人传上海允许摆地摊了,立刻催着爱人来沪。为保证在蓝村路上抢“摊”成功,小徐索性把原来租在浦东大道的小屋退了,搬到附近。
目前,上海各区都有几条这样允许摆摊的“试点马路”。不过,从试点的情况看,基层管理部门普遍反映:试点比预想的难,效果也不如预期的理想。
对蓝村路的试点,早在春节前街道就开始准备。但施行后,街道还是感到“超出了想象”。一条路上一窝蜂涌入了数倍于前的摊贩数量,每天都挤满了人,卫生、治安、噪声的问题接踵而至。许多小贩为了占据有利地点也开始暗暗你争我抢。
先行试点的虹口区控江街道,也遇到了尴尬。为了让场地能够靠近闹市区,街道办事处在长岭路和靖宇南路上集中建起了两个摊贩疏导点,引导流动摊贩入场。效果最初不错,但前段时间,一些摊贩嫌条件差,宁愿退出固定摊点再到街上去与城管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一些摊主说,“流动摊贩本来就是要流动的,捆死在菜场,还叫流动吗?赚不到多少钱的。”
“我担心,政府花了不少钱,划定区域,设简便的场所,但最后可能是一厢情愿。”一位市政管理人员这样表示。“流动摊贩的特点是需要在人流量较大的路段摆摊,要固定起来,未必留得住。”
假冒伪劣如何管?居民不乐意怎么办?已进市场的小贩认为不公平——
管理难题不少
开禁给管理部门带来了新的难题。
法律法规的空白让一线管理部门感到无所适从。一位街道市政科负责人举例说,放开一些摊贩,强调引入居民听证会。问题在于,如果摊贩进入小区,业主有权处置小区内的公共资源,但是,小区外的公共资源,谁有权决定呢?收益又归谁呢?这位负责人还特别提到:小摊贩中,卖盗版碟片和假冒服装的相当多,这类小贩怎么管?谁来管?是不是放开了就允许经营?就现有部门来说,这些都还属于“职能空白”。
上海“小摊贩新政”中,特别强调引入“居民意见”。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杨雄说“西方国家经常采取这种方式,通过一定程度的居民自治管理避免矛盾冲突。”但他也担心:“这其实对居民的素质是个考验。”
住在乳山路崂山路居民区的高大爷,是记者在一次采访中认识的。当时,城管来了,路边卖小工艺品的摊贩急得收东西,高大爷主动对他们说:把东西搁我家里吧。现在,对于让这些小摊贩进入社区“营业”,高大爷则很犹豫:“最好还是别进吧,卖东西的、买东西的多了,恐怕不安全。”
像高大爷这样的心态,不少人都有。这为以后的“人性化管理”的理想带来现实困惑。虹口区嘉兴街道市政科王科长说,他们管辖区内,高档楼盘与简屋、棚屋比邻而居。高档楼盘的业主经常要求,周边环境治理好,杜绝乱设摊。但简屋里的居民,很多人就靠着摆个小摊做点小生意挣点生活费。“以人为本,两边都是‘人’,都是群众呼声,我们常常觉得两难。”
同样是小摊贩,进市场的和马路边的也有不同的想法。乳山路上集贸市场的几位水果摊贩,对小摊贩新政非常不满:我们规规矩矩交了管理费进来,如果都放开,都成了合法了,那对我们公平吗?路边允许摆摊,不用交这么多管理费,客流量又大,以后的竞争又公平吗?我们是不是可以把管理费退了,也到路边摆摊去?
一些街道依旧在清理小摊贩——
要点不在“放”,而在“限”与“疏”
事实上,最近这段时间,上海不少区县街道,对乱设摊现象进行了集中综合整治。许多平时设摊现象严重的路段,一下子清净了许多。于是很多人质疑,已经宣布要放开了,怎么还清理?上海的“解禁”到底是怎么回事?
曾纪茂,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去年12月曾与其他人合作向上海市政府提交关于如何管理城市摊贩课题研究。他认为:“这里面有某种对上海新政片面理解的因素。上海此举的要点其实并非在‘放’,而在‘限’与‘疏’。”
换言之,上海解禁小摊贩并非“一律放开”。据透露,上海将对城市设摊分类管理:一是严禁区域,包括陆家嘴等9个重点区域和79条主干道一律不准设摊;二是严控区域,仅允许开设居民区内的小型修理铺等便民设施;三是控制区域,可以有条件地允许设摊。但必须在安全、卫生、噪音控制等方面达标,关键还要听周边居民的意见。
从试点来看,“严控区域”定点设立的路边摊,仅向修车、修鞋这样的摊贩开放。而“控制区域”内的“允许设摊”,也有条件限制,或是对摊贩有居住年限的要求,或是采取建简易集贸市场,让流动摊点固定区域、固定时间。
上海有过“放”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为了鼓励就业,政府也曾允许过“马路经济”,后来由于占道经营、影响环境,在市民强烈要求下,政府又花力气整治。
“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要强调小摊贩的生存权,但是,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有新的思路,不是简单地一放了之”。曾纪茂认为,要在保障中低收入者生存权、鼓励发展一些便民商业形态和市容环境方面找到一个平衡点。
“从放到限,是一个理性做法,同样需要社会、舆论、包括小摊贩们理性的对待。”他认为,很多问题操作起来可能会比想象的复杂,但是不要紧,方向比速度更重要。“上海的进展可能只是一小步,但管理思路的变化,是一大步。”记者 吴 焰
上海解禁马路摊点:400米马路,挤进200多家摊位
新华网 2007年04月30日 09:14:18 来源:人民日报
上海市解禁小摊贩已在部分街道试点两个多月,从5月1日起,《上海城市设摊导则》也将公布试行。在这座拥有5万多名无证摊贩的特大城市,宣布开禁曾迎来掌声一片但开禁后也不断遇到新的管理难题。
400米马路,挤进200多家摊位——
试点比预想的难
蓝村路是浦东新区一条马路,横亘于居民区中间,在上海有“人气马路”之称。自从蓝村路作为有条件允许设摊的“试点马路”消息传出,潮水般涌来各式流动摊贩。推着三轮车卖书的,撑个小桌子卖碟的,铺块塑料布卖袜子的,400米的马路上满满当当挤进了200多个“马路游击员”。
卖着光碟的小徐来自安徽六安。一旁背着孩子看着袜摊的,是他爱人小王。孩子生下不到1岁,春节后在上海做工的小徐听人传上海允许摆地摊了,立刻催着爱人来沪。为保证在蓝村路上抢“摊”成功,小徐索性把原来租在浦东大道的小屋退了,搬到附近。
目前,上海各区都有几条这样允许摆摊的“试点马路”。不过,从试点的情况看,基层管理部门普遍反映:试点比预想的难,效果也不如预期的理想。
对蓝村路的试点,早在春节前街道就开始准备。但施行后,街道还是感到“超出了想象”。一条路上一窝蜂涌入了数倍于前的摊贩数量,每天都挤满了人,卫生、治安、噪声的问题接踵而至。许多小贩为了占据有利地点也开始暗暗你争我抢。
先行试点的虹口区控江街道,也遇到了尴尬。为了让场地能够靠近闹市区,街道办事处在长岭路和靖宇南路上集中建起了两个摊贩疏导点,引导流动摊贩入场。效果最初不错,但前段时间,一些摊贩嫌条件差,宁愿退出固定摊点再到街上去与城管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一些摊主说,“流动摊贩本来就是要流动的,捆死在菜场,还叫流动吗?赚不到多少钱的。”
“我担心,政府花了不少钱,划定区域,设简便的场所,但最后可能是一厢情愿。”一位市政管理人员这样表示。“流动摊贩的特点是需要在人流量较大的路段摆摊,要固定起来,未必留得住。”
假冒伪劣如何管?居民不乐意怎么办?已进市场的小贩认为不公平——
管理难题不少
开禁给管理部门带来了新的难题。
法律法规的空白让一线管理部门感到无所适从。一位街道市政科负责人举例说,放开一些摊贩,强调引入居民听证会。问题在于,如果摊贩进入小区,业主有权处置小区内的公共资源,但是,小区外的公共资源,谁有权决定呢?收益又归谁呢?这位负责人还特别提到:小摊贩中,卖盗版碟片和假冒服装的相当多,这类小贩怎么管?谁来管?是不是放开了就允许经营?就现有部门来说,这些都还属于“职能空白”。
上海“小摊贩新政”中,特别强调引入“居民意见”。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杨雄说“西方国家经常采取这种方式,通过一定程度的居民自治管理避免矛盾冲突。”但他也担心:“这其实对居民的素质是个考验。”
住在乳山路崂山路居民区的高大爷,是记者在一次采访中认识的。当时,城管来了,路边卖小工艺品的摊贩急得收东西,高大爷主动对他们说:把东西搁我家里吧。现在,对于让这些小摊贩进入社区“营业”,高大爷则很犹豫:“最好还是别进吧,卖东西的、买东西的多了,恐怕不安全。”
像高大爷这样的心态,不少人都有。这为以后的“人性化管理”的理想带来现实困惑。虹口区嘉兴街道市政科王科长说,他们管辖区内,高档楼盘与简屋、棚屋比邻而居。高档楼盘的业主经常要求,周边环境治理好,杜绝乱设摊。但简屋里的居民,很多人就靠着摆个小摊做点小生意挣点生活费。“以人为本,两边都是‘人’,都是群众呼声,我们常常觉得两难。”
同样是小摊贩,进市场的和马路边的也有不同的想法。乳山路上集贸市场的几位水果摊贩,对小摊贩新政非常不满:我们规规矩矩交了管理费进来,如果都放开,都成了合法了,那对我们公平吗?路边允许摆摊,不用交这么多管理费,客流量又大,以后的竞争又公平吗?我们是不是可以把管理费退了,也到路边摆摊去?
一些街道依旧在清理小摊贩——
要点不在“放”,而在“限”与“疏”
事实上,最近这段时间,上海不少区县街道,对乱设摊现象进行了集中综合整治。许多平时设摊现象严重的路段,一下子清净了许多。于是很多人质疑,已经宣布要放开了,怎么还清理?上海的“解禁”到底是怎么回事?
曾纪茂,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去年12月曾与其他人合作向上海市政府提交关于如何管理城市摊贩课题研究。他认为:“这里面有某种对上海新政片面理解的因素。上海此举的要点其实并非在‘放’,而在‘限’与‘疏’。”
换言之,上海解禁小摊贩并非“一律放开”。据透露,上海将对城市设摊分类管理:一是严禁区域,包括陆家嘴等9个重点区域和79条主干道一律不准设摊;二是严控区域,仅允许开设居民区内的小型修理铺等便民设施;三是控制区域,可以有条件地允许设摊。但必须在安全、卫生、噪音控制等方面达标,关键还要听周边居民的意见。
从试点来看,“严控区域”定点设立的路边摊,仅向修车、修鞋这样的摊贩开放。而“控制区域”内的“允许设摊”,也有条件限制,或是对摊贩有居住年限的要求,或是采取建简易集贸市场,让流动摊点固定区域、固定时间。
上海有过“放”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为了鼓励就业,政府也曾允许过“马路经济”,后来由于占道经营、影响环境,在市民强烈要求下,政府又花力气整治。
“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要强调小摊贩的生存权,但是,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有新的思路,不是简单地一放了之”。曾纪茂认为,要在保障中低收入者生存权、鼓励发展一些便民商业形态和市容环境方面找到一个平衡点。
“从放到限,是一个理性做法,同样需要社会、舆论、包括小摊贩们理性的对待。”他认为,很多问题操作起来可能会比想象的复杂,但是不要紧,方向比速度更重要。“上海的进展可能只是一小步,但管理思路的变化,是一大步。”(吴 焰)
日前,郑州市执法局局长赵书贤表态:“郑州目前已经开始着手规划一些区域,让马路摊贩规范有序地进行经营。”但在记者做了一天流动摊贩后才知道:流动摊贩并不准备领情,因为竞争压力将增大。
今年下半年起,上海市民无需再为修鞋、修伞等琐事而四处寻寻觅觅了。记者昨天(25日)从市容环境卫生行业2007年便民利民措施发布会了解到,“五一”前,一份《城市设摊导则》将出炉,并于下半年正式开始实施。市区部分路段经市民同意,可设置部分便民类摊点,对马路摊点不再一律封杀。
小摊托起一家人的生计
河北张北地区老李的儿子在北京上大学,继续在家里种地已经支付不起儿子的花费。老两口两年前在儿子的帮助下来到北京,在天通苑立水桥的城铁边摆摊卖早点,生意倒算红火。近日,记者下班在城铁出口处遇到老李,他告诉记者,“有了这个小摊位,我们一家的生活不愁了。现在最发愁的是人家城管不让摆摊,到处赶。”
不少接受记者采访的商贩表示,他们也知道在大街上摆摊是不允许的,但是为了生活,他们也没有办法。“承包商场或市场的摊位费用比较高,我们只好选择在街上摆摊,抓住了就算自己倒霉。”在天通苑附近四处打游击战的水果摊贩四川老刘对记者说。
资料图片:城管与小贩屡发冲突 “猫鼠游戏”凸显不和谐
许多年来,城管与无照游商之间的对峙一直在许多城市中上演着。而这一幕悲剧,无疑是二者对抗最激烈的一幕。
北京市有近30万和崔英杰一样的无照游商。脆弱的农业经济、少地甚至失地的现实,逼迫着大量的农民从农村流向城市,可如何在城市中生存下去,是摆在每个外来流动人口面前最实际的问题。
我们城市管理的理念是否出了问题?我们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城市?是要直面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以人为本,来管理我们的城市,还是要建立一个乌托邦式的完全清洁有序的城市?
开禁马路摊点充分体现了政府关注民生诉求的情怀。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政府善政意识的滋养,一个不关注民生诉求的政府不能称之为一个亲民政府。这方面,上海市给人们带了一个好头,但愿其他城市也能效仿上海市的做法,多多体谅小商小贩的难处,多一些包容小商小贩的胸怀,使城市更加美好和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