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事业亟须突破“最后一公里”瓶颈
2007-04-29

 
2007年04月13日 08:08:44  来源:燕赵都市报 

 
    “最后一公里”是指慈善事业的最后环节,也就是慈善事业的具体运作项目。突破“最后一公里”瓶颈,不是建立更多的硬件设施,而是要构建完善的软件管理,修补税收、审计等相关法律的漏洞。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官方审计揭示胡曼莉慈善敛财真相,催生慈善规范。胡曼莉,这位一度被视为中国民间慈善象征的中年女人,因其献身孤儿事业的形象而在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上被称为“中国母亲”。但这个形象在7年前被委托胡曼莉创办丽江孤儿学校的“美国妈妈”张春华推倒了。胡曼莉在两份审计报告中做了手脚,“仅仅是目前审计出来的问题就已经够严重了”。(《南方周末》4月12日)

    现实总是比文学更具有讽刺力量。胡曼莉,一度被誉为“中国母亲”的“慈善家”,真实面目竟是利用孤儿敛财的欺世盗名之徒。谎言被戳穿了,受伤的不仅是“美国妈妈”张春华,更是中国刚刚起步的慈善事业。“中国母亲”闹剧之后,在人们怀疑目光的注视之下,慈善事业必须重新寻求出路,突破“最后一公里”瓶颈。

    慈善事业是一条完整的流水线,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瓶颈。有人捐款,才有了善款的来源;有人募集资金,才能让善款得到管理;有人运作项目,才能让善款得到利用。“最后一公里”就是慈善事业的最后环节,也就是慈善事业的具体运作项目,比如孤儿院、养老院、希望小学等等。当前,由于税收、审计等相关法律的缺失,造成了“最后一公里”瓶颈制约,这已经成为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严重阻碍。

    在中国,慈善文化还处于萌芽阶段,富人们正在慢慢学会慷慨解囊,其发展速度令人吃惊。日前揭晓的“胡润慈善榜”显示,从2003年至今,榜上的100位慈善家共捐赠了近95亿元,而2006年为56亿元,增势迅猛。然而,中国的富人们仍然对慈善事业怀有疑虑,害怕自己的善举被胡曼莉之流利用,这种担心就是“最后一公里”的瓶颈效应。

    突破“最后一公里”瓶颈,不是建立更多的硬件设施,而是要构建完善的软件管理,让慈善家们树立充分的信心。报道称,“美国妈妈”揭穿了“中国母亲”的真相,也让人领略了美国慈善监管法律的严格。正是得益于严格的监管,美国的慈善事业才如此兴旺发达。据悉,美国慈善公益团体掌控的资源高达美国GDP的8%~9%,而中国每年募集到的慈善资源不到GDP的0.1%。数据上的差距,体现了“最后一公里”方面的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妈妈”张春华在经历了这次挫折之后,痛定思痛,把目光投向了“最后一公里”。从报道中我们看到,“美国妈妈”在丽江创办另一所孤儿学校“华坪儿童之家”时,就有意识要把美国的那套慈善制度移植过来,在财务公开、审计监督、税务监管的作用下,这所孤儿学校运作良好并“确立了善款善用的公信”。事实说明,只有突破“最后一公里”瓶颈,才能加快慈善事业的发展。为此,我们还要向“美国妈妈”学习很多。(宣华华)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