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妈妈:
您好!
您的身体好吗?工作怎么样?
在您的帮助下,我的生活现在过得很好,学习也很好。女儿很想您,多么想长上翅膀飞到妈妈的身边……
妈妈,您放心,我一定好好学习,不让您失望……
藁城市公安局民警李丽华又收到了远在邯郸市涉县前岩村的“女儿”薛玉玲的来信,看着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微笑在她的脸上荡漾……
除了资助之外,写信、打电话……她把母亲般的关爱带给了小玉玲
说起李丽华和小玉玲的“母女缘”,还得从5年前说起。
由于工作关系,李丽华接触过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和孤儿,很多孩子因为失去家庭的温暖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感叹之余,李丽华萌生了一个念头:承担一份“社会妈妈”的责任,资助一名孤儿。
于是,通过河北省少儿基金会,李丽华寻求合适的资助对象。在查阅资料时,邯郸市涉县前岩村10岁的女孩薛玉玲的境况,吸引住了她的目光:3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抛下她远嫁他乡,目前跟着姥姥姥爷生活,可是年迈的姥姥姥爷掏不起她上学的费用,正读小学四年级的薛玉玲面临辍学……
李丽华和爱人李忠平把薛玉玲作为了资助对象。在他们心中,对她的牵挂越来越重。小玉玲学习成绩不错,但有些内向,不怎么爱笑也不爱说话,李丽华曾多次打电话询问她缺什么,她也总是说什么也不需要。
于是,除了寄钱资助小玉玲,李丽华就经常通过电话和写信与小玉玲沟通。每次打电话、写信的时候,李丽华总鼓励她多说话,多与小朋友玩儿,性格更开朗一些;她还让自己喜欢画画的儿子为小玉玲画了一幅画:“祝姐姐快乐”。
慢慢地,小玉玲和李丽华一家人的心贴得越来越紧了。
“阿姨,我叫您妈妈可以吗?”李丽华成了小玉玲的“警察妈妈”
2004年10月,李丽华收到小玉玲的一封来信:“白天,我和孩子们一起玩儿,晚上,我就闷闷不乐,就想念您们,我一个人就躲在被子里流泪;别的孩子不高兴了,可以去找妈妈,可是我却没有!阿姨,以后我叫您“妈妈”,可以吗?”读着读着,李丽华哭了。也就是从那天起,李丽华成了小玉玲的“警察妈妈”。
许多次,小玉玲在电话里说,她想见一见爸爸、妈妈和弟弟,问他们能不能来看看她。其实,李丽华一家也想看看这个可爱的小女孩,有许多话想对她说。他们工作都很忙,一直找不出两人都有空闲的时候。
机会终于来了。2005年11月,由省公安厅等单位共同举办的“为基层民警圆梦”活动中,李丽华家的“想看看电话那端的女孩”的梦想被选中了,他们相见了。那一刻,小玉玲未说一句话就扑到李丽华的怀里,激动地哭了。
在相聚的那两天里,李丽华一家带着她去商场买新衣服,到北京观看了天安门升旗,参观了首都自然博物馆、海底世界、天坛,一路上小玉玲有说有笑,还挽着李丽华的胳膊说,这是她长这么大最快乐的两天。
要分手时,小玉玲哭着喊“妈妈”抱着李丽华不松手,在场的很多人都泪流满面,省公安厅的一位领导说:“让车再等一等,让孩子再享受一下母爱吧。”
从愁容不展到活泼开朗,小玉玲变得越来越快乐
去年6月,小玉玲的姥姥去世了,只剩下她和姥爷相依为命。实在放心不下,11月16日,李丽华一家坐上了去涉县的汽车。他们随身携带着几件行李,新买的红色羽绒服、黑色裤子,一套《中学生成长读本》丛书,还有一个大大的生日蛋糕——那一天,是小玉玲的14岁生日……
现在,小玉玲的笑声越来越多了,还主动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再也不是原来那个总面带愁容的小女孩了,她变得越来越快乐;而每当李丽华寄信给她时,她总会幸福地对同学们说:“我的妈妈是警察。我的妈妈又给我来信了。”
在5年的交流中,小玉玲点点滴滴的变化,让李丽华打心眼里高兴;而对于李丽华一家来说,小玉玲也早已成了一个重要话题,就如同他们家庭的一个成员一样。
她是一位普通民警,除了养育自己的儿子外, 远在邯郸的一名孤儿,时时牵动着她的心。5年来,除了定期寄去资助费用,她无数次地给“女儿”写信、打电话,用浓浓的母爱温暖着“女儿”那幼小的心灵……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