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晓飞:要珍视和弘扬《道德经》中的和谐思想
2007-04-23

    新华网北京4月20日电(记者 魏武)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齐晓飞20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中国哲学经典《道德经》通篇贯穿着谦下后己、清静和顺、无为不争、反战尚和等和谐的思想主张。

    国际道德经论坛将于4月22日至27日分别在西安与香港举办,这是中国50年来首次就道德经举办大规模的国际论坛。

    “论坛确定的‘和谐世界,以道相通’的主题,向世人表达和传递的是构建和谐社会、共建和谐世界的理念。这一理念在反映了当今世界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同时,也折射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齐晓飞说。

    老子及其《道德经》思想传世2500多年来,开创了一个学派——道家,成就了一个宗教——道教,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道德经》中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长地久”“出生入死”“大智若愚”“大器晚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等语句已为中国人家喻户晓,“治大国若烹小鲜”等经典内容也被世界一些政治家引为治国理政的借鉴。

    迄今为止,《道德经》已被译成30多种外语,近500个外文种版本,是被翻译成外文语种和版本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之一。

    16世纪以来,《道德经》逐渐传播到西方,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黑格尔、叔本华、海德格尔,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等,都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并对老子思想有极高的评价。

    齐晓飞表示,在中国正在进行的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文化构建是题中应有之义,“在这一进程中,我们需要挖掘深层次的传统文化宝藏,寻找我们的文化之‘根’”,而“彰显《道德经》中的‘和谐’内涵,可为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乃至和谐世界的共建,提供思想文化资源”。 

 “《道德经》中体现的和谐思想是超越历史、宗教和国界的,体现了当今世界的基本理想和共同追求。”齐晓飞说,在西方有人认为文明的差异必然带来“文明的冲突”,而包括《道德经》思想在内的中国“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文化理念,可以为世界提供规避冲突、走向融合的东方智慧。

    齐晓飞说,中国举办“国际道德经论坛”旨在彰显《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帮助增强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增加思想上的定力。同时,提升道教的文化品位,引导道教积极与时代和社会相适应。

来源:新华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