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羞墙”是对“新农村建设”建设的歪曲
严循东 2007年4月19日
目前“新农村建设”正在全国各地迅猛开展,为了“新农村建设”得以迅猛取得实绩,不少地方架构起了“遮羞墙”工程。
何谓“遮羞墙”?是指为了外在的,而不注重内在,所搞的一种围墙式遮羞。大家可以发现,不少地方为了新农村建设在部分公路两边,竖起了鲜亮整洁的高墙,而高墙的后面,却是农民的土坯墙和破旧的院落。此墙作何用途?当地政府称,这是绿化美化农村环境的“文化墙”,而农民们则毫不客气地称之为“遮羞墙”。
笔者曾在去年写了篇“围墙式遮羞工程的六大罪状”文章,旨在提示“遮羞墙”的要不得。然而,不少地方为了新农村建设也搞起了“遮羞墙”工程,这是对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歪曲。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村容整洁一项,肉眼就能直接看出来,因而可视性、可考核性最强,某些基层官员很因此而片面地将“新农村建设”理解为大兴土木。而那些国家级贫困县,或许搞不起大兴土木,于是就“探索”出了建设“遮羞墙”这么一个“新做法”。
“遮羞墙”给我们最大的提醒在于:“新农村建设”在一些地方被官员异化为增加政绩的筹码,目的在于做给上级部门看,而不是为了让当地农民真正过上好日子。
虽然“遮羞墙”只是一个颇显弱智的符号化个案,但是背后隐藏的扭曲政绩观却必须加以矫正。官员追求政绩并没有错,但是要把政绩追求和农民利益统一起来。“遮羞墙”是弱智的,因而揭露起来相对容易,但不能排除有很多隐蔽的、“高智商”的“遮羞墙”,正随着“新农村建设”而“建设”。毋庸置疑,越隐蔽、越“高智商”的“遮羞墙”对农民利益的损害越大。
因此,“新农村建设”不可忽视农民的自觉努力,“新农村建设”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感情,建设成他们喜欢和想要的“新农村”,而不是建设成官员喜欢和想要的“伪新农村”。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再好的东西,也不能强加于人,也不能剥夺别人自由选择的权利;农民的好恶、农民的参与以及农民的评价,是“新农村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对于农民而言,一个或许破旧但真实的村庄,比起一堵虽然漂亮但虚伪的砖墙,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要好得多。
农民不是“被包装的人”,他们和所有人一样,都是生活的主体;“新农村建设”不是要去“包装”农村、“包装”农民。这或许正是那堵虚伪的“遮羞墙”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
相关文章:“围墙式遮掩工程”的六大罪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