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全国人大代表的农村慈善创举
2007-04-16


胡丽波  2007-04-10   来源:搜狐博客

 

   当人们还在为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和慈善事业的经费来源和支持模式争论不休的时候,全国人大代表杨绍军已经在湘北重镇常德市成功地创立了一种崭新的慈善模式。

      一个全国人大代表的农村慈善创举

   “杨绍军,你做的事情不错,是行善积德。你这种精神可嘉!”3月6日下午,人民大会堂湖南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的这番话让在场的每一个人感到振奋和温暖。

    总书记所说的杨绍军,就是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常德市阳光孤儿院院长杨绍军。25年来,杨绍军从养猪起家到创办企业实体,所赚取的绝大部分利润都无偿投进了慈善事业,他从1982年开始赡养孤寡老人,到1995年创办阳光孤儿院,其所作所为,让人们亲切地称他为“杨济公”,而更让让关注的是,在25年如一日的长期慈善事业中,他开始创立了一种新的农村慈善模式。

 “每个慈善家内心都有一根真正的善弦”

    即便是在最忙碌的全国人大会议期间,杨绍军仍然忘不了每天抽空打电话回常德,仔细过问孤儿院的情况。哪个孩子生病了,哪个孩子淘气了,哪个孩子学习进步了,杨绍军心里都有底。

   现在的常德阳光孤儿院,以前叫阳光儿童福利院,目前收养着233名孤儿。和多数福利院不一样的,阳光孤儿院虽然地处常德市,但它又打破了地域界限,生活在院里的孩子,很多来自常德市以外的湖南省其他老、少、边、穷、灾区。

    提起孤儿院的孩子,杨绍军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显得格外兴奋。“小学生58人、中学生165人、大学生7人、研究生3人,其中一个女孩子还考上了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呐!”他掰着手指头告诉记者,除了这些孩子,还有27人已经成年,从孤儿院走出去参加了工作,成为自食其力的人才。

   熟悉湖南的人都知道,常德市是湘商集中的地方。和其他众多买卖行家一样,杨绍军也有自己的成功之路。1982年,他在家里办起了养猪场,头一年下来就赚了2000元。那时候的湖南农村,别说2000元,连百元户、千元户也很了不得。杨绍军用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在镇上办起了酒厂和汽车修理厂,一路走来,杨绍军现在的年收入达到了千万元。

    作为一个千万富翁,杨绍军又有着很多富人不一样的地方,朴素的穿着,让人看不出他有什么特别。一位熟悉他的人告诉记者,20多年来,杨绍军除了维持经营的成本,几乎所有的利润都毫无保留花在慈善事业上。

   “小时候家里穷,真的很遭孽(湖南方言,“可怜”的意思,记者注),平时家里多半是吃了上顿没下顿。”61岁的杨绍军告诉记者,他的家乡在常德市武陵区丹洲乡,作为洞庭湖的周边地区,那里时不时发生水灾。1953年的那场特大洪灾过后,杨家没米下锅,母亲只好把自己唯一一件没有补丁的衣服卖了,到十几里外的城里去买豆腐渣回来充饥,可到太阳下山还没有回家。9岁的杨绍军想早点吃到豆腐渣,就独自划着船进城找母亲,但已经两天没吃饭的他体力不支,饿晕在了船仓里。小船随水漂流了十多里,一位好心的老人把他救上岸,抱到自己家里给他喂了一碗稀饭。

    “如果没有这位老人,如果没有这碗稀饭,我可能已经死了。”杨绍军说,从此,在他的心里就刻下了誓言:“长大以后,宁可自己不吃也要把饭让给饿肚子的人吃。”

    正是在这句誓言的鼓励下,杨绍军开始努力赚钱。25年以来,他一直努力实现儿时的誓愿——把赚到的钱都花在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身上。

    1982年,杨绍军养猪赚到第一笔钱后,来到同村67岁的孤寡老人石青莲家,为这个生活艰难的老人送上60元,9个月后,杨觉得每月送60元生活费的办法让人不放心,干脆把石青莲接到了自己家,“我把她当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杨绍军说。

    1988年底一个下着大雪的早上,杨绍军像往常一样打开修理厂的门,他看到71岁的王世海老人冻昏在雪地里,马上把老人送到医院,又回家亲自炖鸡汤给老人补身子。当他了解到王世海儿女不孝常受虐待的情况后,又把王世海接到自己家里赡养。3年后,老人临终前拉着杨绍军的手说:“你是个好人,死了以后,我会保佑你的。”

    就在这样一个个偶遇中,杨绍军先后赡养了7个孤寡老人的生、老、病、死,还把3位无家可归的老人接到了自己家里生活。

   “每个慈善家的内心都有一根真正的善弦,杨绍军就是这样的人,他的心里有大慈大悲。”常德一位熟悉杨绍军的教师如此评价。

 自创慈善模式

    杨绍军最初踏入慈善事业,不仅因为内心有一根“善弦”,也因为他当初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近10年来,杨绍军的慈善事业有了迅猛发展,光孤儿院的修建费用达到了2500万元,直接用于孤儿学杂费、抚养费和工作人员的工资就超过了1000万元。

    “我可以说,我们的孤儿院是全国民办孤儿院中条件最好的,我们孤儿的生活条件,比农村正常家庭的孩子还要好。”杨绍军提起这一点特别自豪,但他也非常清楚为此需要的经济基础,也正是在慈善事业的压力和动力下,他一直在努力经营着两个企业实体——驾驶员培训学校和酿酒厂。杨绍军说,从当前的经营情况看,这两个企业支撑孤儿院230多个孩子的费用基本可以持平。

   提到经济问题,杨绍军郑重强调:“我做这个事,最怕别人说我是想从孩子身上捞好处,所以,我这一辈子不打算接受社会上的任何捐款。”

    熟悉杨绍军的人都知道,他不仅是个慈善家,也是个企业家。不管是从当初的办养猪场,还是后来的汽车修理厂,或者是现在的驾驶员培训学校和酿酒厂,他都经营得非常好。他的一位生意伙伴说:“杨绍军不仅会经营,也很会待人,和他做生意,我们一点都不担心诚信问题。”

   在25年的慈善事业中,杨绍军看过了太多的慈善实体的兴起和衰落,总结起来,经济上是最大的原因。没有钱,哪怕有一万颗爱心也是白搭。

    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杨绍军在努力打理好孤儿院的同时,也努力经营好自己的实体。“以实体养慈善,这应该是农村福利事业的发展方向。”

     一位社科专家在评析杨绍军的慈善事业模式时认为,这一模式的特别之处,在于把慈善事业当成企业的目标和方向,也成为整体事业的主体,这不同于其他一些企业家把企业经营作为主体慈善事业仅仅是支流的做法。在杨绍军的这种模式下,他的企业虽然是私营企业,但具备了完全意义上的“公益性”,而这种公益性,又能促进企业的信用和品牌效应。这位专家建议杨绍军树立商标意识,将阳光福利作为企业的商标特征。

 

全国人大代表的胸怀

    阳光孤儿院的孤儿来源不限于常德市,来自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杨绍军在行使议政权利时,也和他的慈善事业一样有着宽广的胸怀,而不是局限于地方利益。

   早在1998年当选为湖南省九届人大代表之后,杨绍军就曾默默告诫自己:“人民选我当代表是信任,更是期待,我一定要为人民当好、当实人大代表,让人民群众满意。”他赡养过孤寡老人,知道老人的艰难,但他向省政府提的议案不是为常德孤寡老人争福利,而是为全省孤寡老人谋利益。

    2000年,杨绍军看到农村孤寡老人、五保户生活没有着落,就建议政府要保证孤寡老人的生活保障,2003年,他又全国人大代表身份建议政府关心弱势群体,建立相关保障体系。这个建议提出以后,得到了国务院和民政部的重视,民政部做了大量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发了五保供养证,在全国每个乡镇都建立一个敬老院。

   就在这次全国人大会议期间,他提出了《增加对农村敬老院的投入,改善农村五保老人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议案,内容完全突破了为湖南团谋利益的做法。

   在五年的全国人大代表任期内,杨绍军先后向国家决策层提了15个议案,主要是关注弱势群体,如农村五保户纳入低保的问题,农民大病救助的问题,农村老人最低生活保障的问题。

   让人颇有兴趣的是,杨绍军还专门自费设立了一个人民代表联系室,现在,他每周六都会接待群众来信来访。

  在采访杨绍军之后,湖南团另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向记者谈到了杨绍军:“他的所有心血都为弱势群体倾注,这是一个真正值得尊敬的人。”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