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中国制造”由谁来造?
严循东 2007年4月14日
根据最近一项上海4000户入户调查,仅有1%的人愿意做工人;人才就业意向根据频率高低依次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性企业、金融保险和竞争性企业等。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加工制造基地,但我国技能劳动者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大量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企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威胁着“中国制造”产品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
鉴于此,人们不得不对“中国制造”产品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发出疑问:未来的中国制造谁来造?
之所以有这种担忧,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我国高校不断扩招,导致许多职业学校由于招不到学生而不断萎缩,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到2005年,由于高校的扩招,职业教育的比例从原来的58%滑到38%。另一方面是当前我国工人政治及经济待遇不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一些在企业单位退休的工人,目前待遇仅为行政事业单位同等条件下退休人员的1/2到1/3。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投入100亿元用于发展职业教育。然而,当前的职业教育学校良莠不齐,有的重招生、轻培养,还有的管理混乱、乱收费,导致了职业教育乱象丛生。另一方面,在人力资源供给环节,技工特别是高级技工短缺现象十分普遍,这种状况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很不协调。
与报考人数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就业形势和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对劳动者加强技能培训,特别是调整产业结构需要更多的高级技工。同时,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不断发出技工短缺的信号。有关调查显示,仅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三大沿海制造业基地都面临着普通农民工供过于求,有专业职业技能的农民工严重短缺的供求矛盾。据上海市有关部门预测,未来3年,上海市年均高级技工的需求约1.8万人,大部分集中在工艺设计、机械加工、电器设备、光机电一体化等产业。目前,在我国2.7亿城镇从业人员中,包括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在内的高技能人才只有1860万人。也难怪专家们担忧“未来的中国制造谁来造?”
技工和高级技师严重短缺,将严重影响我国贴着“中国制造”产品未来发展,最终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如林用三政协委员所说,“我们可以引进外资,可以引进先进技术,甚至可以移植先进的管理模式,但我们不可能引入大批的技术技能工人。”解决中国高技能人才短缺现象还得靠自己培养。这就意味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迫在眉睫。做好这项工作,既可以解决“未来的中国制造谁来造?”的问题,又可以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可谓一举多赢。
未来的中国制造谁来造?由此期待各级政府及有关用人单位不断改进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完善高技能人才选拔机制;不断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切实推行劳动准入制度;大张旗鼓地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和社会贡献,努力营造人才健康成长的环境。同时,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在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中要发挥统筹和主导作用,整合职教资源,充分发挥各类职业培训院校和企业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的作用;同时也要应对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抓住机遇,大胆革新,调整专业,培养社会急需的对口人才,这样不但解决了自身的生存危机,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最终实现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