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517(善出春风) 来源:chinabong.com
记得有人曾在回忆张爱玲的文章中说过,张爱玲的一位邻居是德国人,悭吝得叫人好笑,张爱玲评论说,西洋人都是悭吝的,他们虽会投资建设大工程,又肯出钱办慈善事业,到底不懂得有一种德性叫慷慨。
从张爱玲对慷慨和慈善的区分中,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出什么叫做慷慨,什么叫做慈善。
慷慨,主要是指施恩惠于自己的亲人、朋友或者认识熟悉的人,也可以是不认识的需要帮助的具体的个人。
慈善,主要是指施恩惠于自己不认识不熟悉的社会公众群体,慈善并不直接指向具体的个人。
不知这种区分是否准确,不过我总是笼统地觉得,中国人和西方人做善事的方式确实是有差异的。
比如,只要报纸上一登出某某人生了白血病、尿毒症或者其他需要巨额医疗费的重病,马上就有大批的好心人捐钱,数额之巨,很可能会多于治病的费用。前一段时间,不是有一个生了怪病的“大头宝贝”得到了市民的巨额捐助解决了医疗费用,“大头宝贝”的母亲不是将多余的捐款转捐给了深受毒奶粉之害的“大头娃娃”吗?
而西方人,更愿意向慈善基金会这类社会的慈善机构捐款,并由慈善机构来分配这些捐款。据报道,美国有70%以上的家庭都对慈善事业有捐款,平均捐款额为1075美元,全美国所有的慈善捐款中,约有85%来自普通老百姓。而在中国,据2000年度的统计数字,人均慈善捐助尚不到1元人民币。
这两种做善事的不同方式,也许可以说明,中国人身上至今仍存留宗法血缘社会的很多痕迹,而西方人则可能更多地体现了他们这种公民社会的特征。
记得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在日军打击下已基本瘫痪,很多民众是依靠了自己的亲友而不是依靠政府,才得以撤退到云南贵州四川战略大后方,当时就有外国记者评论,只有十分重视亲缘关系的中国人,才能够只依靠亲友,同样将撤退工作做得迅速而有效。中国人乐意帮助自己的亲人朋友熟人或者某个具体的个人,这样一种积德行善的方式同样值得鼓励。大家知道,现在我们社会的贫富差距拉大了,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只占少数,如果他们能够慷慨地用合法的方式施恩惠于自己的亲人朋友熟人、甚至员工,那也有益于社会的健康运转,就像本文开头所说的香港老板许立信。不过,如果能在帮助自己的亲人朋友之余,更加开阔一点视野,予以慈善基金会这类社会机构以更多的认同,并逐渐地习惯于捐款给慈善基金会,由基金会来分配捐款,那就更好了,那就说明我们正在逐渐地淡化身上的宗法血缘社会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