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与慈善的区别
2007-04-15


ba517(善出春风)     来源:chinabong.com


 
记得有人曾在回忆张爱玲的文章中说过,张爱玲的一位邻居是德国人,悭吝得叫人好笑,张爱玲评论说,西洋人都是悭吝的,他们虽会投资建设大工程,又肯出钱办慈善事业,到底不懂得有一种德性叫慷慨。

    从张爱玲对慷慨和慈善的区分中,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出什么叫做慷慨,什么叫做慈善。

    慷慨,主要是指施恩惠于自己的亲人、朋友或者认识熟悉的人,也可以是不认识的需要帮助的具体的个人。

    慈善,主要是指施恩惠于自己不认识不熟悉的社会公众群体,慈善并不直接指向具体的个人。

    不知这种区分是否准确,不过我总是笼统地觉得,中国人和西方人做善事的方式确实是有差异的。

    比如,只要报纸上一登出某某人生了白血病、尿毒症或者其他需要巨额医疗费的重病,马上就有大批的好心人捐钱,数额之巨,很可能会多于治病的费用。前一段时间,不是有一个生了怪病的“大头宝贝”得到了市民的巨额捐助解决了医疗费用,“大头宝贝”的母亲不是将多余的捐款转捐给了深受毒奶粉之害的“大头娃娃”吗?

    而西方人,更愿意向慈善基金会这类社会的慈善机构捐款,并由慈善机构来分配这些捐款。据报道,美国有70%以上的家庭都对慈善事业有捐款,平均捐款额为1075美元,全美国所有的慈善捐款中,约有85%来自普通老百姓。而在中国,据2000年度的统计数字,人均慈善捐助尚不到1元人民币。

    这两种做善事的不同方式,也许可以说明,中国人身上至今仍存留宗法血缘社会的很多痕迹,而西方人则可能更多地体现了他们这种公民社会的特征。

    记得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在日军打击下已基本瘫痪,很多民众是依靠了自己的亲友而不是依靠政府,才得以撤退到云南贵州四川战略大后方,当时就有外国记者评论,只有十分重视亲缘关系的中国人,才能够只依靠亲友,同样将撤退工作做得迅速而有效。中国人乐意帮助自己的亲人朋友熟人或者某个具体的个人,这样一种积德行善的方式同样值得鼓励。大家知道,现在我们社会的贫富差距拉大了,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只占少数,如果他们能够慷慨地用合法的方式施恩惠于自己的亲人朋友熟人、甚至员工,那也有益于社会的健康运转,就像本文开头所说的香港老板许立信。不过,如果能在帮助自己的亲人朋友之余,更加开阔一点视野,予以慈善基金会这类社会机构以更多的认同,并逐渐地习惯于捐款给慈善基金会,由基金会来分配捐款,那就更好了,那就说明我们正在逐渐地淡化身上的宗法血缘社会的痕迹。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