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的情况深深触动了我”
“2001年是我对残疾人事业工作终生难忘的一年,也是我热爱残疾人事业的良好开端。”刘怡辉说,“陈景麟一家人的情况深深地触动了我。”
那年,他接到本镇古隆村委会上报,称精神病退伍军人陈景麟的住房泥墙倒塌。在现场调查中,他发现陈景麟一家4口人,全靠其78岁的老母亲来支撑,两个小孩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了,全家生活只靠政府发的带病回乡退伍军人每月定补的147元生活费。“当时我流下同情和自责的泪水,要知道,陈景麟家距离镇政府不过200多米的距离。”刘怡辉说。
刘怡辉及时将陈景麟的情况反映到上级有关部门,在市残联及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危房很快维修好了,又采取单位扶贫挂钩帮助的办法,帮助解决了两个小孩上学的问题。在广海自来水厂的大力支持下,现在,兄妹俩都初中毕业参加了社会工作。
为摸清全镇每个残疾人的具体情况,2001年,刘怡辉利用3个多月时间,深入基层自然村,对残疾人家庭进行调研,掌握各个残疾人家庭第一手资料,记录全镇380名残疾人详细资料,并进行立册登记。在2002年版的该镇《残疾人员登记册》里,记者看到,每个残疾人的出生年月、家庭情况、自身能力等等都写得清清楚楚。在2003年9月出席全国残联第四次代表大会后,他再次调查了残疾人情况,对这个登记册又做了修改。
“忠心、爱心和同情心更为重要”
“做好基层残联工作,紧紧依靠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固然重要,但是我们基层残联工作者的忠心、爱心和同情心更为重要。”刘怡辉说,“没有这三颗心,面对压力,我不可能继续做下去。”
近年来,刘怡辉的主要工作就是走村串户,到这位残疾人家看看,到那位残疾人家问问。对一些家庭特别困难的残疾人,他每个月都要坚持至少去两次。当有困难的残疾人需要帮助时,他从来没有推辞和拒绝。
“工作肯定苦,非常辛苦,但是,说实话,听到他们这些人发自内心地说感谢共产党感谢人民政府的呼声,我内心无比喜悦。”他说,“我也快退休了,希望能在这里继续做出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贡献吧。就是退了休,我也会想办法帮助他们的。”
来源:《江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