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清明节扫墓的由来
2007-04-03

清明节扫墓的由来

严循东  2007年4月3

打造绿色家园,惠施子孙后代

清明作为节气,始于战国时期,这时日行15度,天气清朗,万物萌动,风和日丽,所以谓之清明。清明这天,我国大部分地区有郊游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等习俗。

清明节作为24节气之一,最早与墓祭无关。在我国古代,只有贵族有墓,老百姓并没有墓。秦汉时期,封建等级不再那么严密,老百姓葬后开始有墓地,那时贵族的墓地称“墓”,有碑。平民的墓地叫“坟”,只是一个土包。开始时,墓祭是贵族活动,百姓不举行墓祭,只举行家祭墓祭分春秋两祭,有春祈秋报之义。到汉代以后,墓祭逐渐形成风俗

冬至后105天谓之“寒食”,一般认为寒食日在清明前一天,也有说在清明前两天。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寒食日禁火习俗的记录最早见于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

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修火禁,实际上周代就有仲春禁火的记载,而关于介子推被焚,《史记》《左传》等都未有记载。介子推是山西人,冷食习俗从山西开始流传。最初断火1个月,人们多生疾病。三国时,曹操曾下令让人们停止冷食,后逐渐减为7天、3天,最后到1天。

“寒食墓祭”大约在南北朝时形成习俗。据《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寒食节上墓拜扫礼经无文,但近代相沿,积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节无不祭扫。”鉴于此俗已久,唐玄宗就于开元二十年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寒食墓祭于是作为国家礼俗确定下来

后来寒食与清明混为一体,清明节祭祀遂成习俗。清明节祭扫先人墓地,历来为百姓十分看重。如果不祭扫,就会被认为是“断后”。因此无论多穷困,这天都要到祖坟上去压一张黄表纸,以尽缅怀思念之意。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