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孩子,当他们还在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谋生糊口,人们给这群孩子取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他们与自己的父母遥遥相望,孤独的生活在偏僻的农村,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让这些孩子容易产生性格缺陷和心理危机。为帮助这些留守儿童,共青团重庆市委号召全社会有爱心的人士,一起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王秋菊是一位西南政法大学的大三学生。今年1月20号,她参与“留守不孤独,爱心助成长”的送温暖活动,来到了巴南区一品镇小学。在角落里,一双渴望的大眼睛吸引着王秋菊,这位不言不语的小女孩――黄钏只有十岁。王秋菊说:“你爸爸、妈妈现在在哪儿工作呢?”黄钏:“我的爸爸去世了,妈妈也走了,没有回来过。”王秋菊:“怎么了?不要哭啊,女孩子要坚强一点。知道吗?小时候姐姐也是一个人过来的,要自己学会怎么努力和坚强生活。以后有空的话可以给我打电话。”
据统计,象黄钏这样的留守儿童在我市就高达180多万,他们当中有85%的孩子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15%由亲戚代管,有少数甚至是独自一人生活。对此,团市委少年部的副部长叶青忧心忡忡,他说:“由于父母长期的不在身边,主要是由他们的祖辈,也就是隔代进行抚养、管教、一种是比较低段的,他因为年龄小,性格比较内向,缺乏安全感,心理的承受能力也比较差;而高段的,10岁以上的小孩,因为没有正确的引导,他在行为上相对来讲就比较顽皮,比如说逃学、厌学、对学习产生厌倦感。”
于是,在今年1月,共青团市委联合重庆交通广播面向社会公开招募了50位知心姐姐和知心哥哥,与当地留守儿童结对子,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帮辅。
结对成功后,孩子们一有什么心里话、小秘密,第一时间就是打电话给自己的知心姐姐、知心哥哥倾诉。而知心姐姐和知心哥哥也利用休息日,探望这些留守儿童,为孩子们在学业上、生活上、心理上提供帮助,双方良好的沟通开始逐渐建立起来。
今年3月25号,结成帮扶对子两个月后,记者和知心姐姐王秋菊再次来到了一品镇小学。小黄钏的班主任杨老师高兴地告诉记者:“开展了活动以后,她的变化就特别的大,自尊心增强了以后,学习的干劲也比较足了,上期期末都是98以上的成绩。”
见到知心姐姐,小黄钏就兴奋地扑向了她的怀里,牵着姐姐的手,一五一十地告诉姐姐自己的情况。看到笑容重新回到小黄钏的脸上,王秋菊觉得很满足:“今天看到她比上次可爱多了,跟我话也比较多了一些,也挺亲切的!”
小黄钏是幸运的,她说:“我觉得一点也不孤单,因为有那么多人关爱我,她非常关心我的学习,叫我要好好读书。”这50名与“知心哥哥、姐姐”结成对子的孩子也是幸运的,但180万分之50显然杯水车薪。为此,团市委着手将这项活动向全市推广,让更多的人关注"留守儿童",让他们不再孤独,团市委叶青介绍说:“我们会利用寒暑假,因地制宜地组织知心哥哥、知心姐姐与我们的留守儿童进行互访,让留守儿童真正的融入家庭,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同时继续通过我们的12355热线,关注我们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为他们提供便捷的法律咨询和心理咨询。”
团市委同时也呼吁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回家看看,常打打电话,给自己的孩子写写信,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关心是永远存在的,让爱伴随他们的成长。
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感恩的心》通过孩子们纯真的歌声,在我们心里激起阵阵感动,真情才能打动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