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匡春林实习生曾甜甜)听着“义工妈妈”黄女士的叮嘱,12岁的脑瘫患儿小刊舞着双手,不时发出开心的笑声。这温馨一幕出现在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与国际关心中国慈善协会(简称ICC)项目合作十周年庆典上。昨日,来自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数十名“洋义工”和黄女士等本地义工齐聚长沙,度过了温馨的周末。
自2002年以来,市民黄女士就担负起照顾小刊的义务,为了照顾小刊,几年来,黄女士特意参加过残疾儿童康复培训,学习各种护理知识,“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小刊生活得舒服开心,不觉得自己是被遗弃的孩子。”
1997年,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与ICC共同合作创办了“残疾儿童康复护理培训中心”,由该协会定期组织海外志愿者为小刊这样的残疾儿童提供义务服务。
10年来,该中心先后从海外募集资金2354万元人民币,并先后把97名有手术康复价值的儿童送到国内知名医院进行手术康复。其中,该中心每年投入日常运行经费200万元左右,于2004年在我省首创残疾儿童走向社区新模式,主要让残疾孤儿从集中供养迁入社区家庭,充分享受家庭式的生活照顾并得到充分的心理教育、残疾康复、职业培训等,逐步融入社会。
据统计,10年来该中心共有185名残疾儿童入住,已有1000余名来自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德国、新加坡等不同国家的“洋义工”服务于该中心,为我市残疾儿童提供心理咨询、特殊教育、康复护理等义务服务。目前,该中心有残疾儿童101名,由97名中国本地员工和5名长期外籍员工照顾、康复。
庆典上,来中国已3年的澳大利亚“洋义工”艾丽丝对自己的爱心事业充满信心,专门从事康复治疗的她呼吁:“这些残疾孩子需要更多人关注,希望更多有爱心的人加入这一行列。”
来源: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