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避发红包背后的沉重“人情债”
2007-02-24

    上海一广告公司的白领徐某为避免发红包,称病躲在家中不走亲戚拜年。据了解,今年大年夜、年初一两天,徐某陆续给长辈和亲戚的孩子发了4000余元红包,把自己一个月的薪水都发光了。
    
    发红包发到手软,以致于要躲避,这“红包消费”够厉害的了。过年给老人孩子发发红包,只是代表了一种祝福、一种关爱、一种情感,可美好的祝福一旦背上“人情债”,就显得过于沉重了,也违背了感受亲情友谊的初衷。
    
    红包里该放多少钱?从祝福的角度看,只要放进去几十元即可;可从面子和人情攀比的角度看,红包分量的惟一标准就是钱的多少,真可谓钱再多也不多。因此,不少人感叹年终奖也不是够发红包的。
    
    躲避红包的背后是我们社会中一种积症——“人情债”,太过于沉重的“人情债”。积症流行于全国各地,不同的是城市和农村的表现形式各显不同。农村以浙江玉环县为例,农民2006年收入以两位数增长,但仍赶不上农民为“面子”用于送礼等人情消费的增长。前三季度,玉环县农村居民人均现金纯收入8597元,同比增长10.3%;而农村居民人均人情等消费支出就达7299元,占收入的85%,人情消费让农民不堪重负。城市以石家庄为例,据石家庄市城调局对400户城市居民家庭抽样调查显示:1997年至2001年的4年间,居民用于人情方面的支出增长26.2%,年均递增6%。而同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仅为5.5%。其中2001年,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5.6%,而同期人情支出增幅却高达11.4%。
    
    人情消费由来已久,而且随着收入的增多,且越来越水涨船高。对人情消费,我们对它是“惹不起、烦不起、花不起”,最后只能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人情消费支出之所以持续增长,说到底是人的虚荣心和攀比心理作祟。我们一面在为人情消费的增长发愁,一面却又为此“推波助澜”。
    
    “人情”是一种情,而不是一种“债”,当人情背后上“债”,对于社会,对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伤害。最终会使人人陷入一种“不堪”。
    
    让人情成为一种“情”,需要的是人人付出努力,需要的是我们的社会能创设出一种和谐的气氛。
    
    红包能够躲得了初一,能否躲得了十五?惟有破除沉重的“人情债”,让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成为一种轻松,一种和谐,才会让过年过节成为一种“享受”。

来源:红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