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更多普通人——谢延信事迹采访团记者的感受
2007-02-18

2007年02月17日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2月17日电(记者姜雪丽)最近几天,谢延信先进事迹采访团的记者们连续报道了河南焦煤集团鑫珠春公司的一名普通矿工谢延信大孝至爱的事迹。在事迹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们在谢延信精神的感召和激励下,深入采访,用心体会,用自己的笔和镜头记录下了让观众和读者感动的“平民楷模”。

    在近一周的采访里,记者们抓住一切时间和机会与谢延信和他周围的人交流和接触,了解他,感受他的精神。

    《人民日报》记者曲昌荣已是第三次采访谢延信,可他仍然认真地与每一个采访对象交谈。“每次采访都能挖掘出更多动人的细节,但感觉唯一没变的就是谢延信那种笑对生活的坦荡胸怀。”曲昌荣说。

    新华社摄影记者戴旭明为了拍到最真实、最生动的照片,顾不上吃午饭就赶到谢延信家拍摄他们一家吃饭的场景,“这样拍出的照片才最真,要让读者们看到最真实的谢延信。”

    采访中,有的记者为了掌握更多的素材,一天要到谢延信家好几趟。有位女记者为了深入采访,把谢延信的女儿刘变英留下和自己一起住,彻夜长谈。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杨钧天是第一次采访这样的人物典型,他抓紧一切机会用自己手中的录音笔录下可以反映谢延信精神的每一个声音。“谢师傅这个最平凡的人留给我们的却是最深的感动,我们一定要让听众真切地感受到这份感动。”

    在采访中感动,在感动中采访。通过为期一周的采访,朴实的矿工谢延信打动了采访团的每一位记者。“要让我的采访对得起老谢!”这是记者们的共同心愿。为了写出一个真实的谢延信,记者们纷纷开拓思路。

    面对媒体先前对谢延信的诸多报道,如何写出一个真实而不雷同的老谢,让读者在看过自己的报道后觉得读着值是《法制日报》记者席锋宇思考的问题。她说,老谢不同于其他典型,对于他,不需要豪言壮语,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最合适不过。

    中央电视台派出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面对面》等栏目的数名记者投入采访。为了采访到最打动人的细节,记者们在焦作和滑县两地奔波,为此他们比其他记者的行程也拉长了几天。

    虽然经历了太多的世间感动,但采访团的记者们依然被谢延信的寻常家事感动着,也在这份感动中看到了自己神圣的责任。

    杨钧天说,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健康与和谐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温馨的精神生活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即使物质生活再富足也没有意义。正是有这种温馨和谐的气氛,艰难的生活始终没有击垮这个多灾多难的家庭。

    《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黄辉说:“面对这一切,任何华丽的词语都失去了用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故事,还有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在寒冬腊月进行的这次采访,带给我的却是:温暖。”

    《京华时报》记者宋喜燕说:“他做的每一件事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但是他坚持了三十几年,这就不是我们每一个人能做到的,这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揣摩、去学习它、去发扬光大,我想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越来越和谐。”

    新华社记者古文洪说:“我和我的同行今后会把我们的目光更多地放在像谢延信这样的平民百姓、平民英雄身上去,让他们带给我和我的读者更多更多的感动。”

    尽管一路奔波劳累,但记者们都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完成了采访任务。他们表示,记者最大的成就在于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推动社会的一点进步。在采访中,发现了好的典型,就把典型精神挖掘出来,呈现给社会,以影响更多的人。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