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仁民教授帮扶普陀渔民
2007-01-31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1月23日 15:08 


[精神财富——朱仁民]

  普陀渔民画作为现代中国民间绘画中的一朵奇葩,是当地文化机构和一批优秀的从事该工作的教师和渔民、农民等民间艺术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朱仁民是该工作的创导者和最具启发性的教师,其辅导教学的作品总能站在同行的前列,20余年的培训、关注,和目前公益机构的免费培训为这朵民间绘画奇葩灌注了大量的心血。为此朱仁民得了渔民画家对自己的敬仰、崇拜和文化部的“优秀辅导员”称号。

  70年代中后期舟山普陀常有渔、农民中青年学画者前来朱仁民处拜师求教,当时朱仁民在普陀越剧团任舞台美术设计。在不断的辅导指教工作中,无形之中形成民间绘画学习群体。在绘画创作辅导中朱仁民以大陆的农民画作为教学模式,结合国际上各种大师的风格、流派和创作思想,引导渔、农民学生向民间绘画形式发展。当时的学生不多,以朱家尖岛、沈家门镇、桃花岛、勾山镇等地区为主,至80年代末基本形成渔、农民画作品风格和群体的雏形。

  80年底,朱仁民跌下致瘫,83年后稍有好转。在床上带学生,继续辅导前来讨教的学生。其中学生张高俊和潘海涛几年中长期生活上伺候朱仁民,为朱仁民安装了床上的活轮画板,供其继续创作、教学。朱仁民在第六届全国美展入选后,学生们为其打了一副木板装上四个车轴承,拉他去南京观摩自己入选的作品,为了解决生存,两位学生扶朱仁民合伙同去南京做蛋糕。朱仁民拄杖在南京联系上门推销,两位学生负责做蛋糕。因朱仁民当时尚不能行走,推销无法,血本无归。三人回普陀专业跟朱仁民学画。其中学生渔家子弟张高俊,凭在朱仁民处学得的绘画技能,目前成为全义乌小商品市场中玩具日用品设计销售最优秀者。

  85年起朱仁民稍能行走,又开始为全县渔民、农民和海岛儿童办免费培训班,同时下乡辅导。在舟山普陀同行美术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普陀民间绘画成为全省稍有名气的群众文化团队,朱仁民将重点放在东极渔民画创作群体,每次下岛办班讲课,形成了东极渔民画群体,出现不少优秀的作品和作者,如目前在浙江人美出版社任副主编的杨艺,绍兴著名的家具设计师李飞国,普陀土管局的龚葵松等都是凭自己的一技之长改变了人生的生存道路,成为行业的专家能手。

  后东极渔民画在学生张定康、梁银娣等渔民带领下,二十余年间从未间断,搞了大量的创作活动,并屡屡获奖,成为当地一支渔民画生力军。为此朱仁民被文化部评为全国民间绘画画乡优秀辅导员。88年后朱仁民虽然来往国内外从事绘画、景观设计、教学、办展等活动,却长期关注普陀渔民画的发展,并举办了多次专业培训班,带出一批新的业余作者。2004年朱仁民作为评委参加全国民间绘画展览,普陀渔民画在全国民间绘画展览中的10块奖牌中荣获2块,并多次在北京中国美术馆、省美术馆展出获奖,在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展出,受到热烈的反响,这就更加增强了渔民画作者的信心,并取得了当地政府的关注和扶植。

  近年来,舟山海洋资源枯竭,渔民纷纷转产,因无其他谋生手段,一批朱仁民培训过的渔民想到以绘画作为谋生办法。在普陀政府、文化局帮助下,办起画廊、展厅,各饭店、旅游部门均将普陀渔民画作为旅游产品、装饰产品开发。但是生意不太景气。朱仁民经过调查觉得还是水平和市场的要求问题。于是将普陀渔民画作者纳入其本人创办的艺术公益机构运作,为普陀渔民画作者开辟常年免费培训计划。2006年一批渔民来杭州朱仁民艺术公益机构专业培训,朱仁民免费手把手教学、绘制,同时提供免费宿食。一个月教学下来出了一批优秀作品,带回普陀获得很高评价,基本卖掉,收入高的基本年获利在5-6万元人民币,一般的也会在2万左右,解决了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同时他们也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相互生发出更多的民间绘画作者,并拓展成家庭装饰、陶盘画、服装印染等多种工艺作品。今年三月份第二批渔民按计划又将来杭州艺术公益机构培训。朱仁民估计这样长期不断再有五年时间这批渔民基本可以生活在小康水平,并且带动和推进了普陀渔民画向更上更深的层次推进。

  朱仁民说:“我一辈子做了几件比较大的艺术公益活动,普陀渔民、普陀儿童画的培育是其中一件。”

责编:刘子瑜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