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一名妇女将自行车放入车架。
“公交优先”:从“纸”上到“路”上
2007年元旦假期后上班第一天,平时上班时间“挤都挤不上去”的北京地铁竟出现多半空座的场面。“坐公交只要4毛钱,人们都去挤公交了。”在北京朝阳区上班的小李说,“便宜当然好了,可乘公交上班能保证不被堵在路上吗?”
“取消传统公交电子月票,持卡四折优惠;优化线网,北京市三环路以内中心城区将减少110条重复线路、3000个站牌;制定鼓励换乘的停车收费政策,减少市区小汽车交通量;形成总长度约540公里的公交专用道网络,二、三环路部分路段将设公交专用道……”从今年1月1号开始,喊了多年的“公交优先”在北京率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从“纸”上落实到了“路”上。
“以前我们把公交看成是一个企业行为,要它盈利;而现在,市政府把公交作为一种社会公益性事业。这种定位的转变解决了公交发展的最根本性问题。”对于北京市此次出台的发展公共交通新举措,著名交通专家段里仁教授将其评价为“公交事业上的革命性措施”。
小汽车:“霸占”近70%道路资源
“近70%的道路资源被小汽车占用。”北京市交通委副主任刘小明介绍,根据北京市2005年进行的全市居民出行调查显示,小汽车在居民出行总量中的比率从2000年的23.2%上升到2005年的29.8%;公交车出行比率从2000年的26.5%上升到2005年的29.8%。
小汽车出行的增长是同期公共交通出行增长的2倍。
“小汽车的道路负荷是公共交通的5到6倍。在承担了相同出行量的情况下,小汽车却占去了道路资源的68.9%,而公交车只占10.2%。”刘小明表示,北京市在交通方面的努力被不断上涨的机动车数量所掩盖了。
“大修路”:“修好了如何使用更重要”
“原来我们一想到解决交通问题,认为就是要修路。于是,‘大修路’修了二十多年,但是实践证明,只修路解决不了交通问题。”段里仁教授说,“现在,人们的认识正在转变,开始知道修路只是解决交通问题的一个方面。”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香港的城市道路总里程只有上海的1/3,但却承担了与上海相同的城市交通总流量;武汉市车量平均占有道路交通面积是国际上一些大都市的3倍还多,为112.8平方米,但交通拥堵依旧。由此,专家认为,道路的利用效率比修路更加重要,也是解决交通问题的关键所在。
“道路修好了,如何使用更加重要。”段里仁认为必须研究如何公平、合理、有效地使用道路,使道路运载的东西更多、更快。“最后,我们的结论就是要发展公共交通,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措施。”
自行车:“短距离”却有“大用途”
十年前,可能在北京骑自行车还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但是现在,在城市改建或者扩建的过程中,有一些地方纷纷挤占自行车道。自行车与机动车混行状况严重,骑车人不得不在马路和人行道上把自行车搬上搬下,或者在汽车缝间穿行。
“自行车是所有交通工具里面最健康、最环保的绿色交通工具,但是只能在短距离发挥作用,而这种距离刚好是小汽车不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段里仁这样评价自行车的作用,“在市中心,一定要重视自行车道的建设。”
据段里仁介绍,在英国等发达国家,任何的城市道路,只要是有自行车的地方,就会给予自行车一定的空间。像英国,自行车只占有交通量的2%,但是,城市里都有自行车专用道。
荷兰:经济杠杆引导放弃汽车
荷兰堪称自行车王国,那里的自行车比人多。作为一个经济发达国家,荷兰人并不是买不起汽车。但是,由于荷兰地势平坦、人口密集,政府为减轻交通压力,不得不运用经济杠杆,引导人们放弃汽车,选择自行车。
在阿姆斯特丹开汽车是件不容易的事。住在阿姆斯特丹外的人开车到阿姆斯特丹不仅停车费奇贵,找空车位也是个问题。即使是阿姆斯特丹居民,在市中心停车也要先申请到一张许可证,才能在市中心合法停车,当然停车费另记。不过,这张许可证如果没有5至6年的时间恐怕排不到。
提高汽车使用费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政府为单车族提供便利设施,开辟了多处自行车停车场。阿姆斯特丹中心火车站有一处多层自行车停车场,市内几乎每条街道的街角也都有供自行车停放的车架。
阿姆斯特丹和荷兰其他主要城市还为自行车开辟出宽敞的专用行车道,当汽车在沿着运河狭窄的车道“爬行”时,单车族们早骑着自行车在专用车道飞驰而过了。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