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公布2006年中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2007-01-17


2007年01月16日 22:12:29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1月16日电(记者赵兰英 孙丽萍)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16日公布了2006年中国出现频率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十大语文差错。

    十大差错分别是:

    将“像”错为“象”,这在电视字幕中出现最多;

    将丙戌年的“戌”字,错成“戍”字,这在大量的台历、挂历中出现;

    将神舟六号的“舟”字,错成“州”字,众多报刊杂志和电视写错;

    “即”字与“既”字用错,如“既来之”错为“即来之”,图书出版物中出现不少这样的混淆;

    街头招牌中常见的繁体字错误是:美發。如:‘美容美發中心’。滥用繁体字不合用字规范;即使用繁体字,‘美髮’也不能写作‘美發’。‘發’音fā,是‘出發’的‘發’;‘髮’音fà,是‘头髮’的‘髮’。两字均简化为‘发’,但音、义并不相同;

    在常用文体中,将“启事”写成“启示”; 

    新疆的“哈密瓜”因地名而得名,但在大量的商店招牌中,将“密”字错为“蜜”字;

    在标点符号使用中,很多人在寄信时喜欢在信封上将“收”字,用括号括起来,而括号是用来标明注释性文字的,用在信封上则是错的;

    圆明园是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抢掠并烧毁的,但在众多的地方将其错称为“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而八国联军是在1900年入侵北京的;

    孟子的“食色,性也”,常被人引为孔子的名言。 

    《咬文嚼字》编辑部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这十大差错出现的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而且经过多次纠正仍然反复出现,堪称社会语文运用中的顽疾。”    

    另据《咬文嚼字》编辑部宣布,其主办的“请给荧屏亮分”活动为时一年,16日在上海落幕。10万多名观众积极参与,找出2万多条差错。与图书、杂志、报纸相比,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电视是最差的,差错率最高。    

    这次被检查的有中央电视台、北京卫视、重庆卫视、东方卫视、安徽卫视、广东卫视、黑龙江卫视、湖南卫视、山东卫视、四川卫视、云南卫视、浙江卫视等12家电视台。

    主办方将一家电视台一个月的节目,全部录像刻盘,对读者指认的差错,皆复看原节目,进行核实,随后聘请语文专家进行核定,最后选择主要的差错反馈给相关电视台。

    10万多名观众通过电子邮件、信函、传真、电话等方式参与了这项活动。经过专家审核,观众指认的2万多条差错,有3551条确认无疑。由此推算,12家电视台在一个月中出现的差错,近300条之多。 

    这些差错主要为语音差错、文字差错、词语差错、文史差错等等。如中央电视台《幸运52》中,主持人将白居易诗“曲终收拨当心画”的“拨”字,念成“拔”字,将“豆蔻年华”解释为“十三十四岁的少男少女”等等。不容忽视的是:电视剧及电视广告中的差错,占了荧屏差错的三分之二强。

    文摘速览:

    9月差错榜榜首《咬文嚼字》“咬”痛李咏

    日前,《咬文嚼字》杂志提供了一份央视9月差错榜,其中著名主持人李咏的犯错率名列第一,尤其是他在自己主持的“幸运52”中读错过很多字。

    记者日前向“幸运52”剧组了解了情况。工作人员表示,造成李咏出错的原因,一是李咏思维活跃、语速快,容易出一些语病;二是他主持的节目多,除了“幸运52”,还有“非常6+1”、“梦想中国”,平时也比较累。

    《咬文嚼字》“揭示”:电视文字差错多

    电视文字差错率,比任何媒介都要高。有“语林啄木鸟”之誉的《咬文嚼字》编辑部,在26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揭示”:大量电视文字差错的存在,已经对社会语文生活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