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募捐八千元却花掉62万 基金会简直成干休所
民政部网站截屏,该基金会2005年度工作报告显示,全年捐赠收入为8208元。
(图片来源:新京报)
中国关心下一代健康体育基金会2005年度工作报告显示,其当年接受的捐赠款仅为8208元。这一数据受到了浙大博康生物科技公司负责人蔡晓的质疑,因为仅该公司当年便向基金会捐赠了10万元。基金会则辩称,这是该公司向基金会缴纳的管理费,不属于慈善捐赠,蔡晓是有意报复。(《新京报》1月10日)
是基金会隐瞒了捐款,还是蔡晓蓄意报复,双方各执一词,我们无从判断。不过有一个确定的事实是,尽管该基金会声称2005年只收到8208元捐款,但实际流入该基金会的现金却有62万多元,这笔钱被称作“其他与业务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入”,基本上是各企业交给基金会的管理费,用在了基金会的日常开销上。
8000多元捐赠与62万多元管理费,这种巨大反差明显不正常。其不正常之处,不仅在于基金会收到的钱绝大部分自己花掉了,只有极少部分用作慈善事业,而且在于堂堂一个公办基金会,一年仅募集到了8000多元捐款。也就是说,基金会虽然养了不少人、自己花了不少钱,却没干多少事儿,没取得多少业绩,没对社会作出多少贡献,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基金会工作不得力。不正常之处更在于,一些企业之所以向基金会缴纳管理费,是因为根据相关政策,向公益事业捐款的企业可以获得税收优惠——对于企业来说,反正把钱交给基金会就可享受税收优惠,哪管这笔钱是捐款还是管理费;对于基金会来说,则可以在模棱两可之间,将企业交来的钱以管理费入账,自己花掉。
有人可能说,一年只募集到8000多元捐款的基金会,还要它干吗?可是根据目前的规定,这样的基金会并不会退出市场。准确地说,一个基金会即使一年不开展活动,一分钱也没捐,也照样能生存下去,因为目前根本没有慈善机构退出机制,哪怕这个慈善机构有名无实。
实际上,目前的一些基金会,负责人大多由退休后的政府官员担任,变相解决他们的“位置”问题。由退休高官组织一帮人,以慈善事业为名成立一个基金会,从企业那里弄点钱,既解决了个人所需,又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还能赢得一个做慈善事业的好名声,何乐而不为?至于基金会究竟能做多少慈善之事,无关紧要。
这样的基金会,与退休干部休养所有几分相像。它已经背离了基金会公益慈善的本质,难怪人们不相信它,不愿捐赠。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为何步履维艰,慈善事业何去何从,基金会管理体制该如何改革完善,中国关心下一代健康体育基金会就是一只值得好好解剖的“麻雀”。 易家言
——相关新闻——
■关注焦点
中国关心下一代健康体育基金会2005年度工作报告显示,其当年接受的捐赠款为8208元。这一数据被某公司负责人蔡晓质疑。蔡称,仅仅该公司当年便向基金会捐赠了10万元。
蔡的说法被基金会予以否认,基金会称,这是蔡所在的公司向基金会缴纳的管理费,此前双方曾有合作。而蔡时隔一年后才前去开具捐赠收据的做法,也被基金会认为是报复之举。与此同时,该基金会年受捐额仅8208元,却有62万余元的现金流入,令专家感觉“不太正常”。
究竟是蔡蓄意报复,还是基金会有猫腻之举?有观点称,我国目前的基金会管理体制亟须完善。
新华网北京1月10日电(记者董峻)中国扶贫基金会执行副会长何道峰10日说,2006年中国扶贫基金会接受海内外企业及社会各界捐赠资金、物资共19608万元,比上年增长了7.7%。
他是在此间举行的“2006扶贫中国行捐赠表彰大会暨互动论坛”上介绍这一情况的。何道峰还说,去年中国扶贫基金会投入的扶贫资金、物资达17494万元,比上年增长了30%。开展的项目覆盖了279个县以及452所大学,受益人口达53.36万人。
新华网北京12月24日电(记者李亚杰、郑玮娜)正在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进行第七次审议的物权法草案,把公益性基金会等其他权利人的物权纳入立法视野。
物权法草案六次审议稿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家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集体的和私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