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速览]江西一些官员侵占国家移民建镇专项资金近1600万,他们采取申请指标时虚报名额之后凭条领房的办法,侵占近千套"移民建镇房"。 |
第一财经日报讯 据记者调查,江西省彭泽县一些权力部门官员冒认受灾移民,侵占国家移民建镇专项资金近1600万元,县城近郊近千套“移民建镇房”竟成为官员私邸;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真正应该享受国家“移民建镇专项资金”的移民,所购领的移民建镇房不少却因为质量问题而无法入住。
按中央财政划拨给彭泽县的1.4亿专项资金计算,除去位于县城里的900套“移民建镇房”,真实移民房应该还有6000多套。如果普遍采取统筹建房的方式,而这些房屋都像记者所见,每户建房成本不足1万元,则将有巨额资金流向不明。
2006年12月18日,走在彭泽县(属江西省九江市)街头,在由九江方向刚进县城的地方,有两个小区格外引人注目,它们就是被命名为“渊明湖小区”(为500套)和“钓鱼台小区”(为400套),分属彭泽县第三和第四批移民建镇小区。
两个小区紧邻县城,进入小区,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房屋和其他城市中的城市的小区没有什么两样,也一点都感受不到八年前受灾的情形。
彭泽人恐怕很难忘却那场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由于毗邻长江和鄱阳湖,彭泽是受灾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不少地方都是一片泽国。也正因此,这里也是国家移民建镇的重点区域之一。
彭泽县政府2006年工作报告显示,该县得到中央财政拨付的共计1.4亿元移民建镇专项资金,“十五”期间全部完成四期工程并验收合格,新建、扩建集镇126个、中心村363个、基层村2097个。彭泽县建设局局长刘俊初也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四期移民建镇工程共有7000户移民受惠。
按照相关规定,“渊明湖小区”和“钓鱼台小区”的900户“移民”都享受了来自中央财政1.75万元的补贴(其中0.25万元属于配套资金)。另据了解,该县前两期移民建镇房每户补贴1.5万元。
不过,彭泽县某乡政府一位已卸任的主要领导向记者透露,位于县城的两个移民建镇小区居住的居民并非真移民,而是该县的县、镇(乡)、村一些通过“特殊手段”冒名顶替的“权力群体”,并声称移民房成为官员私邸在当地已是“众人皆知的秘密”。
不过,刘俊初局长却告诉记者,这两个小区的居民全部都是符合条件的移民,只是有部分农民在房子建成以后因为找不着工作,或者生活有问题,把房子卖了,但数量相当小,绝大部分都仍然是农民在居住。同时,他还表示,这些房子质量与乡下的移民方没有区别,都经过了层层验收,全部合格。
记者调查还发现,真正符合条件的移民,即来自长江20米水位线下的移民,认购的集体统建移民建镇房均在乡下,很多房屋质量都很差,根本无法直接居住。
移民房成为“官员私邸”
两个小区位于渊明湖相对的两岸,房屋外墙装修也还较新,物业管理颇为齐备,虽称不上“豪华”,但在当地已是颇有名气的“高档社区”。
据上述官员介绍,在第三期工程的“500户”中,80%是县乡村各级政府干部背景的住户,而第四期工程中的“400户”则以教师和生意人为主。
在渊明湖小区,还有12套白色住房有别于一般住宅,直面新建的渊明湖公园,并且紧邻渊明湖中央景区,更显大气,一楼都是诊所、超市和饭店。
上述官员透露:“(这12套)住房都是给特定官员的,一般人有钱也买不到。”
目前,这两期“移民房”基本都已经入住。在钓鱼台小区,张贴求购信息的广告依然可见。
刘俊初局长表示,之所以在县里建移民小区,主要是出于县城建设的需要(县城人口可增加),也可使移民就近在县城打工谋生,但主要仍然是为低洼地的移民建造的。
根据江西省移民建镇的资料显示,第三期和第四期房子的住户全部都是彭泽县内相应湖口水位22米以下或者同河段20年一遇洪水位以下的居民,或者来自分蓄洪区,相应湖口水位22.5米以下的居民可迁出原居住地移民建镇,且享受与当地居民同样的权利。
居住在渊明湖小区的黄先生承认,他并不是移民,而是靠一位在政府官员的亲戚获得了此名额,以不到3万元拿到了一套100平方米左右的房屋。之后,他将这套房子以4万元卖出,又从另外一个亲戚手里买入了一套户型更好的房子。
黄先生还告诉记者,他的亲戚也不是移民,同样是通过某乡政府官员关系,冒领了属于该乡的移民名额,并称这里的居民多半像他一样,不是移民名单中的移民。
记者在另一购房合同上看到,该户居民所属地区是水产场,水产场是该期工程所给予移民指标的几个乡级地区之一(彭泽县下属平级的乡级单位分为镇、乡、场),而在他的另一份房产实际身份资料上却显示其属于另一地区——棉泉。棉泉的一位居民也向记者证实,他们这里并不属于政府第三期、第四期移民名额所属区域。
据当地居民介绍,目前这两个小区的房产每户最高已经卖到了五至六万元。
虚报名额与凭条领房
根据当地政府网的公开信息,移民建镇工程主要在当时受灾最严重的长江沿线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四省,其中仅江西省,中央财政累计投入的资金就达36.7亿元,移民户数和补助资金占4省总和的35.5%,目的是使该省22万户近百万移民得以告别水患,重建家园。
由于投入资金巨大,国家对移民建镇宅基地从规划到分配和“以新退旧”的返还,实际都有明确的公开规定。当时,下发的《江西省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若干规定》明确表示:移民宅基地分配应当公正、公平、公开。集镇、中心村地段较好的宅基地,可以依法向移民采取公开拍卖的方式提供。
该规定还表示,移民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宅基地面积标准不得突破《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的规定,已建成新居且领取了移民补助资金的应当按照政府规定的期限拆除旧房,退还宅基地。
然而,上述官员指出,要在其中将移民指标调包,手法其实很简单。首先申请指标时虚报名额。他说,各县虚报指标数都已形成一种风气:实际只需五千,向上却报一万,这样即便经过层层审批,获批的也在8000左右,不管怎样都会多出大量的名额。这样,“多出大量名额也就不会存在霸占真正移民住房的问题。”
其次,相关官员将属地内的名额转让给有私人关系的人或者自己,接着到移民建镇办公室以这个名额的原名字去开条子,居民可拿着移民建镇办公室的“条子”到开发商处去交款,房产商也仅凭“条子”办理购房手续。只不过,交款时的姓名就变成了买主的真实姓名。
记者在一份私人转让协议上看到,这种转让根本无需任何房管部门的认定,也无需任何公证,只需双方手印即可。
该官员说,能否拿到移民房,关键是要复制具备移民资格农民的身份证。各村的村干部到村里去“借”村民的身份证复印件,用复印件虚报指标人数并在移民办公室拿到“条子”。
而实际当时大多数农民并不清楚自己的身份证拿了去用作什么,自己在“城里”竟然还有个房子的指标。一位村民林某告诉记者,“我当时以为是我自己在村里的这个房子要办什么手续,就把身份证给了他(指村支部书记)了,之后也一直不知道那个房子跟我有什么关系。”
林某说,“直到市里审计局的领导下来了解情况,突然把我叫到他们住的宾馆去,问我有没有在县里也有个房子,我说没有啊,才开始了解了一些这个情况。”
该村另一可享受移民建镇指标的农民孙某说,当时看到调查人员手里县城里两个移民小区住户的名单非常吃惊,“我对我们村里的人都很熟了,村里竟然有几十人的名字在住户名单上,而我知道他们根本就没有在城里有房子的。”
当地县公安局一位同志也表示,县城里的移民建镇工程从向国家申请指标,就开始作假,上下牵连的人不少,当时有群众举报后曾涉及相关调查,但最后也不了了之。
被贱卖的真移民房
尽管移民指标是绰绰有余,但真正的移民却并没有全部迁出低洼地区。
刘俊初说,全县四期工程,只有第一期部分点是统筹建房,之后所有的房子都是农民自建,也就是说国家拨款每户至少1.5万元的补贴是直接发到农民本人的,对于自建房,没有列入监管范围。此外,由于他是从2002年才就任,而房子基本在此之前就建好了,所以不太清楚。
但他了解到所有的房子质量都很好,低洼地的房子也都已经拆了,在高洼地新建的移民房也都全部入住,除了极小部分长期到外打工,却属于移民对象的人,但他们原宅地的房子都已经拆了。房子验收以后就是房管部门的事情了。
然而,彭泽县湖西乡一名村民说,他们从直接收到任何国家补贴,该乡全部都是统筹建房,房子质量相当差,要住进去之前都必须自己重新修补,现在其移民房连地都没填,也没有下水道。“我至少还得需要好几千块钱才能真正住进去。”他的“新”移民房至今仍然一直闲置着,并且尚未封顶。
一份湖西乡某村的移民建房合同上显示,房屋总价格是2.1万元,其中1.5万是中央财政补贴,6000元是要求农民自己补交。另外,还有政府拨付的2500元/户的配套建设款不在此列。但据了解,由于部分农民不愿意补交6000元,或者不舍得离开自己在低洼地区刚建的新房,往往放弃了自己的移民指标。
“我还在原宅地上不肯搬走,因为我不愿意再交6000元买这种根本无法住的房子,他们(村政府)既不愿意进一步修整,也不愿意建配套设施,就把原本我的指标下建的房子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卖给了其他人。现在还有大概30%的人都还没有搬走,仍然留在这里。”尚住在长江水位线以下的农民孙某说,“与其住在每天都有危险的所谓‘新房’,我情愿住在低洼区。”
但据当地湖山村一位泥工介绍,该村建成的移民房按照当时的建筑材料价格,最多也就6000元,加上建筑费人工费之类的,最多也不超过1万元。也就是说其中至少有1万元的盈余。
因此,也有很多人一开始不愿意购买这样的移民房。对于没有“推销”出去的移民房,村里采取的方案是,谁“外销”一套,就奖励500元现金。
一位农场的村民鲍某就这样得到了湖山村村民张某及其儿子的两套移民房指标,用1万元向湖山村将两户移民房买了下来,张某也因此得到了该村1000元奖励。尽管以如此低廉的价格买到了总价值4.2万元的房子,鲍某在看房后仍然后悔了,他在接受县公安就移民建镇一事调查时表示“房子质量太差,我还不想要了”,他说,当时张某之所以不想要该房也是因为不愿意拆除自己在原宅基地上的质量好的新房。任可
层层蒙蔽相关部门已着力审查
任可
根据国家审计署公布的文章介绍,对于移民建镇财政占用等情况的调查和审计一直都在进行,江西省下属三市在移民建镇过程中的违纪违规行为并不罕见。根据《江西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若干规定》,江西省审计厅受审计署委托,于1999年至2002年连续4年组织南昌、九江、上饶市审计机关对其辖区有移民建镇任务的27个县(市、场)第一至四期移民建镇资金的分配、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
累计审计资金总额36.7亿元,查出挤占挪用、抵扣、克扣、虚列支出、虚报冒领、违规统购统建、以物抵资、乱收费等违纪违规资金17757万元。通过审计和对问题整改跟踪审计,在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配合下,共查处案件332起,371人分别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2002年之后,江西省审计厅又继续对南昌、九江、上饶市有第三、四期移民建镇任务的17个县(市、区)移民建镇资金进行审计,重点审计第一、二期遗留未决问题和第三、四期移民建镇资金。经过调查处理,对26名责任人分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有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追缴移民建镇专项资金193.4万元,追回116户移民建镇建房补助指标,并将有关处理情况予以通报。
上述官员也说,调查人员曾经来彭泽县进行过短暂的审计审查,当时县还曾开过一次动员大会,专门研究对策,“当时,有领导说,千万别像都昌县(九江市下属的另一县),一下被查出来那么多。”检查的时候,县里就统一了口径,并用各种方法让老百姓不能接近工作组。
此外,他说,每期工程“最难的就是应付每期工程结束之后的验收,县里一般都是集中对付。”他透露,政府对住在“400户”和“500户”内的居民,每家发个条子,条子上写的就是原指标下的移民名字,一旦调查人员问起,绝对不能讲自己的名字,而是按条子上的名字讲。
村民孙某说,当时有过调查组下来了解情况,但是他们前腿到,后腿他们要么就被村干部“截”走了,要么“他们(村干部)就找我们谈话,不让我们说话。”
根据2005年九江市年鉴表示,近年来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拆迁;城市建设与管理、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管理等。信访总量一年增加了54.5%,集体上访的人次增加了60.1%。这其中就有多位居民对移民建镇等相关问题的反映。但年鉴上却并没有记载对于信访问题的具体已经处理的数目是多少。
一位写过举报信的村民说,多次向县里反映,都未得到实质性回应,“一位县纪委办事人员还直接对我说,‘你们不要动不动就往省里或者市里反映,举报信最后还是回到我们手里,我们2/3的精力都是用来应付上面的调查了。’”
此外,由于根据国家移民建镇的政策,移民在移居后必须要退出原有宅基地。而这些假移民基本都没有原宅基地可退,“但因为仍然还有大量的真实退出的宅基地存在,县里在上面调查时一般都不会让审计人员抽查到这些虚报的宅基地。”
相机为谁颤抖
任可
进入芙蓉镇湖山村口时,夜幕已下,众多移民房虽建成已有三四年,却仍然有大量房屋空置。走入这些房间才发现,这些房子至今都还只是一个个空架子,地面仍然是坑坑洼洼的没有进行过任何填补的土地,地上长满了高达一人身高的杂草,墙体上到处都是明显的大裂缝,屋顶也仍然未被封顶。没有水管,没有下水道,没有电源,一些农民不得不私自接起了电线。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等待人入住的新房,而不是刚被洪水洗刷过的遗址。我拿着相机的手开始不自主地颤抖,“危房”这个词不止一次地蹦入我的脑海,它会随时坍塌吗?我为已经逃离长江低洼地带,却搬入此类“移民”房的农民安危感到强烈不安。
尽管我对此房在2001年前后,仍需2.1万元的价格鸣不值,但更多的还是为国家对这些灾民每户补助1.75万元的建房补贴去向感到困惑。
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外墙装修漂亮,配套设施齐全的位于县城内的第三和第四期移民房。在这种对比之下,县城移民房显得更加“豪华”与让人向往,“我们谁不想到县城里去搞套房子啊,可我们哪里有那个命?”一位村民说,在县城里的两期移民建镇工程房,“住的可都是有身份的人”。
其实反观整个县城“移民房”的住户调包过程,手法并不复杂,各个部门的层层把关环节却形同虚设,很难说这些部门对此情况一点都不知情。
一位直接参与了移民建镇工程的官员说,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事实,但要揭开这个盖子却很难,因为几乎每一户人都是当地中档条件以上人群,也都形成了自己的利益关系网,任何人要揭开都相当于在揭自己的短,所以一般没有人愿意去举报,即使有上面下来查他们也不会去说。
责编: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