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捡了中国的一个大便宜
2007-01-11

 
book.sina.com.cn    2006年10月20日 11:47 新浪读书 

连载:活在美国   作者:范学德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自由的环境最有利于人才的成长。

  ——石头的家

  9月13日晚上我参加了妻子所在公司的一次晚宴,这个一年一度的晚宴,是专门招待公司中的“沃维勒协会”全体会员的。“沃维勒”是一个人的名字,但他是谁,我从来没打听过。

  这个公司是一个大的跨国公司,五六万雇员,听说,光是博士们就有三四千人。这些人中的佼佼者,经过多年奋斗后,由于研究成果卓著,就被吸收到了这个协会之中。他们被公司里的人戏称为“照片上墙”的人,即一旦成为该协会的成员,你的照片就将被贴到公司的大墙上。

  今年,是“沃维勒协会”成立20周年。目前,它一共有197位会员。

  从1988年开始,这个大公司里来了几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大都是博士。一直到1992年,人来的都不多,一共十来户,大家彼此都认识,还时常有些聚餐。要是公司中新来了一个大陆人,很快就会有人报告消息,你传我,我传他,几周内,大家几乎就都知道了。

  从1993年起,来的人渐渐多了,现在,听说已经二三百家了。他们在公司内成立了一个“中国人协会”,协会开会时,连公司的总裁都到场祝贺。

  这些博士硕士,绝大多数都毕业于中国的名校,并且是同学中出类拔萃而且又有冒险精神的人,他们来到美国后,又大都在美国获得了学位。毕业后,就留在美国工作了,公司为他们办了绿卡。

  这些人才,都是80年代末期才开始留在美国的。李贺的诗词“我有迷魂招不得”,也许可以改成“我有家园归不得”。这是一些朋友当年聚餐后聊天的共同心声。

  失去这一大批人才(几十万人),科技精英,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大的损失,而美国则从其中捡了一个大便宜。

  现代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那天晚上,我们去得晚了一点,一进去,就看到了一个老朋友,她在1998年就成为“沃维勒协会”的成员,是大陆人中最早的一位。不一会儿,又看到了我们的一位好朋友,她1997年来到这个公司,今年刚成为“沃维勒协会”会员。我们常常往来,彼此很熟悉,我们恭喜她。她不久前才从大陆探亲回来,她的同学,不少都当大官挣大钱了,问她的感受,她说:在美国活着,身子累,但心不累;在大陆,正相反。

  在我们聊天的过程中,另一位朋友走过来,他去年成为“沃维勒协会”会员。他是一个老实人。他以前说过,之所以不愿回大陆,是因为人际关系太复杂,他不会搞关系,也不想把生命都浪费在搞关系上。

  从“搞关系”到“搞人”,这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

  晚宴在六点半开始。菜非常棒,特别是开胃菜那道汤,鲜美无比。

  公司总裁的开场白,除了介绍公司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外,主要是一再强调,公司之所以能够发展,靠的是在座诸位的发明创造,靠的是你们对公司的贡献。什么党啊(民主党共和党),领袖啊(布什)这一类话,他一句也没有讲。通篇讲话,就是捧这些科学家。

  今年有20人被吸收进了“沃维勒协会”。公司几个总裁副总裁分别念一个个人的名字和研究成果。在这20人中,有6人是中国人,其中有5人肯定是大陆人。和去年前年一样,没有一个黑人进入“沃维勒协会”。其实,在整个协会中,几乎看不到黑人。面孔比较黑一点的,大都是印度人。

  我查了一下,在“沃维勒协会”的197位会员中,有30多位是华人,其中大陆人将近20位。

  这些人正站在当代世界医药研究的最前沿上。

  写到这里,不知道说什么好。不写也罢。

  2005.9.19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