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china.nikkeibp.co.jp
【日经BP社报道】 本文译自作者撰写的日文专题“日系企業に鍛えられた地元企業、「日本式」伝授は中国人に感謝される”,特此备注。更多报道参见“中国点滴”专题。
前不久,笔者准备整理一下堆积在上海家里地板上的书籍,于是给一家制作钢制书架的公司打了个电话。虽然是当地的一家小企业,但上门量尺寸的公司老板不仅服务态度很好,而且提供的产品质量也相当不错。
通过交谈得知,这家公司的客户有许多是日系企业,从与这些日系企业的交往中学到了不少做生意的方法,老板说对此非常感谢。表面上看起来中国到处都是“反日”情绪,但实际上中国与“日本”的关系却正坚实地走向成熟。
▼态度谦虚谨慎、产品质量也非常好
在中国,家具虽然也有卖现成品的,但高档住宅的装修不少人大都是自己请设计师设计,家具也都是按房间的尺寸和功能来定做的。
以笔者为例,由于书籍太多,为充分利用地面到天花板之间的空间,决定将房间的整面墙都做成书架,所以订购了一个结实的钢制架子。本来这是工厂用来放置成品和零部件的货架,外观虽然有点粗糙,但非常结实,价格也便宜。通过投送到朋友公司的邮寄广告得知这是上海郊区的一家小公司的产品。
打完联系电话,一名40岁左右的男子上门来量尺寸。名片上没有头衔,但交谈中得知他就是公司的老板。他笑着说:“当老板了还出来跑业务,是不是有点奇怪啊?”。他的公司有20名工人,年销售额在800万元(约1亿2000万日元)左右。
中国的业务员,不是过分吹嘘自己的产品,就是态度生硬,张口就是“只能这样”,甚至在顾客家里抽烟,令人头痛的事例不在少数。可是这位老板不仅对产品的介绍十分客观,而且做生意的态度也十分谦虚。
上门前必定会打电话约好时间,而且十分守时。进门时在鞋子外面套上塑料鞋套,尺寸单也是复写式的,总之,做事一丝不苟。产品本身的质量以及组装的操作都相当规范,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过去我觉得日本顾客都太麻烦”
随着谈话的深入,笔者得知该公司的客户半数以上都是日系企业。而且很多是位于上海郊区的厂家。这些厂家订购的货架多用于在工厂内放置成品、螺丝钉、工具、组件等物品。
老板说:“开始的时候,我觉得日本客户简直太麻烦了。要求得很细致,在时间上又很苛刻。而且稍有点伤痕就会来投诉。我甚至还有过不想和他们做生意的念头”。这家企业本身的规模不大,但由于能够一直努力去满足客户的要求,所以受到了日本客户的欢迎,之后便不断把朋友的工厂介绍过来,于是公司的生意越做越大。
“现在,到中国客户那里去也会称赞我们公司的‘服务真好’。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多亏了从日本企业那儿学到的东西。实在是非常感谢!”,老板这样说道。
在其他的行业也听说过类似的例子。有一家生产皮包配件的小企业,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与日系企业做了一笔生意,在处理这笔麻烦的生意过程中,他们掌握了日本式的标准。据说现在不仅有其他的日系企业向他们订货,还吸引了中国大陆企业以及香港、台湾企业的大量订单。
▼勤勤恳恳培养人才、培育产业
早在中国经济刚开始显现成长势头的时候,在日本当时有一种论调曾经很流行:“日本企业在中国不受欢迎。因为如果拘泥于日本的模式则会不利于事业的发展”。的确,日本企业不擅长于做那些将眼前的商品快速地改头换面而赚取利润的买卖。然而,却对产品的细节精益求精。这样,对于那些急功近利的商人便会自然而然地远离日本企业。
但如同前面提到的例子那样,中国人当中也有很多脚踏实地努力提高工作实力的人。现在,看到这些人的生意越来越稳定,才明白学到了日本企业真髓的中国人想必不在少数。
尤其是中国寄予厚望的制造业的发展与成熟,要想真正拥有实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对进入中国的各国企业来说,那些受过日本企业“锻炼”的中国企业自然也就成为了非常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虽然不是“蚂蚁与蟋蟀”,但作为笨拙的日本人来说,被称为蚂蚁也好,愚钝也好,在中国也应该勤勤恳恳培养人才、培育周边产业、构筑坚实的基础,除此以外别无他途。只有这样,日后必然会受到有良知的中国人的感谢的!笔者坚信这一点。(特约记者:田中 信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