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依旧捂紧钱袋
2007-01-05


新中间阶层喊穷  低收入人群节省

老百姓依旧捂紧钱袋

  2007年01月05日04:25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英国广播公司1月1日报道,原题:“新中间阶层”和“有钱不敢花”,

  中国人收入高了却仍不敢消费    迎来元旦,春节也不远了。这些日子应该是消费旺季,但不少中国百姓还是捂紧着钱袋子。中国经济全球领跑,百姓的收入不能说没有提高,但百姓还是喊穷。

  月收入4700多元人民币(下同)的大学副教授阿忆,前不久在博客中也叫穷,引发网上争论热潮。

  阿忆月工资、津贴、补助等总计4786元。每月供房、供车,孩子读书、家庭生活总支出为5285元。言下之意,每月支出比收入要超出499元,因此无奈中他要去电视台主持节目、当嘉宾,以增加收入。

  网友们批评说:“以你的收入,在北京过衣食无缺的日子绰绰有余。当然你得将私家车卖了,改乘地铁和公交车。多看看比你收入更低、生活状况更差的人,你心理就平衡了。”

  阿忆认为自己穷是与上比,网友要他与下比,他当然算富了。阿忆是中国当今典型的“新中间阶层”,他们喊穷,但不少人认为,他们应当减少消费。

  有趣的是,如何让百姓的消费更快增长,却是时下最热的话题之一。可以说,底层百姓是中国各阶层中消费倾向最高、储蓄率最低的群体。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收入不高是制约消费的关键因素之一。底层百姓原本收入不高,把钱全拿去消费而维持低水平的生活了,至于孩子上学、看病往往没着落,买新楼、驾私车、外出旅游更是奢望。

  正如一位经济学家所说,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收入越高,消费意愿越低;收入越低,储蓄意愿越低。中国多数收入增长集中到只占20%的高收入群体手中,因此整体消费倾向很难再提高。

  一组官方数字披露:2006年前三季,中国消费比2005年同期增长13.5%,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5.7%,而投资则达49.9%。消费这驾拉动内需的马车,呈现疲软之势。

  尽管就业人员中,八成是储蓄倾向低的低收入群体,但当今中国,却又是40%的高储蓄率,这透露出有一点钱的百姓不敢花钱的倾向。

  三个月前我在安徽省黄山市采访。市民陈嘉俊早年做小生意积攒了十多万元,如今年龄大了,不再做了,没有新的收入。他说:“我没加入社会保险,孩子在南京读大学。积下的钱不敢乱花,按老话说,一块钱也得掰两半花,万一自己和老伴得病,那些积蓄还能顶用。”

  当下,世界劳工组织确定的公共养老保障体系覆盖面的最低标准是20%,中国百姓参与养老保障的只占总人口的15%,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5亿,中国人口基数是13亿人,覆盖面相当低。

  两个月前我在广西采访。武鸣县农民郭根义住院花了3000元,一说起就心疼,三儿子结婚盖房又花了他5000元。他说,虽然村民每年收入有所增加,但手上的钱不经花,能不花就不花。

  百姓捂紧钱袋子,有钱不敢花,这就是现实。要增加整体百姓消费,唯有提高80%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而这还是要靠经济的持续增长来解决,没有其他根治的办法。▲

  (作者江迅)


    《环球时报》 (2007-01-03 第06版)
 
 


 (责任编辑:李里)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