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黄石市的两位老人收养了一名1岁多的男婴,当他们含辛茹苦将孩子养到17岁时,男孩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回到了亲生父母身边。
16年养育之恩付诸东流,望着养孙离去的背影,两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心如刀绞,一怒之下将养孙及其亲生父母告上法庭。
如今,孩子的生父生活朝不保夕,生母远在外地打工,孩子则辍学在家……
小华幼时和爷爷奶奶的合影
养了16年的孩子离去,两位古稀老人暗然伤神。
昨日是2007年的第一天,但焦成德家没有一丝节日的气氛,陪着他和老伴过节的是一只白色的猫。
7天前,71岁的焦成德拿到法院的一审判决书,虽然胜诉了,他和老伴可以获得6万多元的赔偿,但他们的心情依然十分沉重。
“就是养只猫也有感情了,何况是一个人?”提起养孙小华(化名)焦成德一声叹息。
一切还得从16年前说起。
收养“没妈的孩子”
焦成德原为黄石市无线电厂的厂长,1982年退休,与老伴刘青华相敬如宾,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
1990年11月,原手下职工陈火明、袁巧云(化名)的遭遇引起了焦成德的关注。
原来,陈火明和袁巧云均有过一次不幸的婚姻,两人在共同生活期间,于1989年8月生下儿子幸福(化名)。两人当时并未办理结婚手续,后因感情不和再次分手。法院将小幸福判给陈火明抚养。
此时,已经下岗的陈火明还没有找到固定工作,他既要抚养与前妻生的两个孩子,又要照顾嗷嗷待哺的小幸福,显得力不从心。他打算将小幸福送养,让孩子有个好一点的成长环境。
此时,焦成德和老伴每天带着近一岁的孙女,其乐融融,当听说陈火明要将孩子送养的事后,两位老人动了收养的念头。尽管,儿子和儿媳坚决反对,但焦成德最终还是说服了儿子。
陈火明得知老领导愿意收养自己的孩子,十分高兴,他了解焦成德夫妻的家庭和为人。
1991年2月26日,陈火明与焦成德签订了一份送养协议。
这份协议中提到“陈火明自愿将陈幸福送给焦成德抚养,并从此断绝父子关系,陈幸福改名焦小华;养方将焦小华现为亲生孙儿抚养至成家立业,养方去世后,焦小华享有养方的财产继承权;送方永保送养之秘,否则算违约。”
双方在这份协议上签了字。从此,陈幸福正式成为焦家的一员,易名焦小华(化名)。
抚养情血缘情……
3天前的上午,记者走进焦成德的家时,他正在照顾刚动完心脏手术的老伴刘青华。
没了养孙的身影和欢笑声,家里显得十分冷清。一只温驯的小白猫不停地在两位老人的膝前磨蹭着。
提起小华,两位老人都眼泪婆裟。刘青华伤心地说,4岁前的小华经常生病,每次发烧都会引起惊厥,他们经常深夜爬上100多级石阶将小华送往医院。
在两位老人的悉心照料下,焦小华一天天长大。
小华转眼到了上学的年龄,但他没有户口,无法上学。1995年,焦成德找到陈火明,要求他和袁巧云同时出具同意送养焦小华的公证书。然而,在外打工的袁巧云只同意出资4000元为儿子办理户口,不同意送养。后来,焦成德带着焦小华找到袁巧云家,拿到了4000元钱。那时,陈火明经济仍十分拮据,焦成德自己凑了一万多元,为焦小华办理了户口。
自从小华见到袁巧云后,焦成德又担心起来,他与陈火明协商,重签了一份送养协议,约定如果陈火明与袁巧云要回焦小华,将“承担自1991年1月26日以来抚养所花的全部费用。”
1997年,已取得城市户口的焦小华在黄石城区顺利上了小学。但是,从此之后,袁巧云经常到焦家看望焦小华。她的一些言行引起了焦小华的注意。
转眼到了2005年夏天,16岁的小华多次向爷爷奶奶打听自己的父母,均被告知其父母已双亡,但面对常上门来的“袁阿姨”,焦小华疑窦重重。最后,他向“袁阿姨”求证,终于明白了“袁阿姨”就是亲生母亲,而常来串门的“陈叔叔”就是亲生父亲。
令焦成德最不愿看到的事情发生了。
身世大白的小华从此变得吃不香,睡不好,仿佛在黄石一天也待不下去了。两位老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2005年9月,学校开学之际,焦成德含泪与焦小华一起南下江苏常熟市寻亲,亲手将小华带到了袁巧云面前。
回到黄石后,焦成德为方便和小华联系,特意寄去一部手机。
小华到母亲身边后,读完初三便辍学了。焦成德得知后,汇过去1000多元钱,希望小华能学一门可以养活自己的手艺。不料此后,小华与爷爷奶奶的联系慢慢变少了……
走上法庭“讨说法”
望着养孙离去的背影,两位老人心如刀绞。
既然当初的协议成了一纸空文,焦成德决心根据协议的内容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与陈火明、袁巧云多次协商赔偿事宜无果后,焦成德夫妇决定上法庭讨说法。
焦成德告诉记者,小华得知身世后,便明显地与他们生疏了。为此,他曾找过陈火明,但陈与袁分手10多年,两人之间很少联系,根本没有能力挽回。找到袁巧云时,她态度坚决,并表示要起诉焦成德夫妻,弥补她感情上受到的伤害。
2006年10月30日,黄石市西塞山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焦成德在诉状中称,他将焦小华从1岁抚养到17岁,付出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以及无法估量的情感,请求法院解除送养关系,付经济补偿12万元。
在法庭上,袁巧云陈述说,陈火明将儿子送养一事,她毫不知情,后来知道了也未表示同意。她未委托任何人帮忙抚养儿子,所产生的经济问题与她无关。同时,袁巧云以焦成德、陈火明剥夺了她探视儿子的权利,给她造成了精神伤害为由提起反诉,索赔精神损失费15万元。
陈火明对送养的整个过程表示无争议,他称自己没有工作,甚至都没有一个固定的住所,没有赔偿能力。
法院审理后认为,根据《收养法》的规定,生父母送养子女必须由双方共同出面,还应由县级以上政府和民政部门登记。陈火明单方面与焦成德签订的《送养契约》,违背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为无效契约。袁巧云一直拒绝送养焦小华,陈火明单方送养,焦成德也未办理合法的登记手续,收养不能成立。
法院同时指出,袁巧云在1995年就知道了儿子被送养一事,但未给付小孩抚养费,也未主张将小孩变更给自己抚养,与陈火明一样都没有尽到抚养子女的法定义务。焦成德没有抚养焦小华的法定义务,其抚养焦小华的费用应由焦小华的生父母承担。
法院最后作出一审判决,《送养契约》无效,焦成德获赔62368元,其中袁巧云负担40%即24947.2元,陈火明负担37420.8元。
小华因不满18周岁,法庭裁定其不适宜当被告。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谈到一审判决结果,焦成德伤心地说,他抚养焦小华的花销远不止这个数,倾注的心血更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刘青华抹着泪说:“今年2月,我心脏病复发在医院住了10天,小华一次也没有去过医院……”
据了解,刘青华后来问小华为何不到医院看看她,从小叫惯了“奶奶”的小华犹豫了一下说:“我去医院怎么称呼你呢?”刘青华失望地说:“你哪怕是叫声婆婆也行啊。”小华无语。
接到判决书的第二天,陈火明病倒了。记者找到他的租住屋时,他因发高烧躺在床上休息。他说,失业后一直没找到工作,全靠打零工赚钱养自己。“原来住在单位还有个窝,现在单位不存在了,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他表示没有赔偿能力,连这次的几千元诉讼费也交不起,他不会上诉,也没钱上诉。
陈火明哽咽地说:“发生这样的事,谁都不愿意看到。”当初法院将小华判决给他抚养,他根本没能力,而袁巧云同样带着孩子在外打工,也没有抚养能力。
“如果不是发生这么多的事,我现在可能还坐在教室里读书。”目前随父亲生活的小华告诉记者,自从知道身世后,他便感觉爷爷奶奶那里不是他的家,有一种想离开的强烈感觉,但到了母亲身边,也感觉到了不自在。
“本来我想和妈妈一起生活,但是却被判归爸爸抚养。爷爷奶奶的年纪也大了,身体都不好,没有义务抚养我,我必须尊重事实,不能再连累他们,所以不得不离开。我感觉对不起爷爷和奶奶。”说到此,小华泪流满面。
记者联系袁巧云时,她在电话中气愤地说,在1995年之前,她根本不知道小华被人收养了,知道后她也不同意焦成德收养小华。她表示将上诉,讨回自己的权益。
记者问袁巧云是否愿意将小华接到自己身边时,袁巧云称,原来有此想法,但目前不愿意将小华接到身边,“毕竟我也是50多岁的人了。”
“我希望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一起坐下来好好谈谈……”这是记者告别时,小华说出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