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德技双馨的好医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科主任刘霆(医德篇)
编者按:在构建和谐四川,和谐的医患关系的今天,一个普通而受人尊重的名字在患者中悄悄传颂。
他从事医疗工作20余年,“尊重生命,关爱病人”,始终把治病救人作为神圣职责;他,医德高尚,廉洁行医,不吃回扣,拒收红包;他,“既是医生,又是亲人”,几十年如一日视病人为亲人,为病人节约每一分钱,与患者建立了深厚的职业信任和情谊;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以病人需求为工作的首要职责,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他被病人称道为主心骨和“真正的好医生”。他开创了十多项西南地区第一的新技术,为严重的血液病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健康希望,是西南地区乃至全国著名的血液病权威。他真实而感人的事迹,是构建新形势下和谐医患关系的最好注释。
他,就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霆。
本报从今天起,将连续刊载刘霆同志的先进事迹。
对刘霆而言,坐在记者面前是“痛苦”的,因为对荣誉他不屑一顾。站在病人面前却是幸福的,因为当一个好医生是他最大的心愿。被同事和病人赞扬,他黑着脸。说起医治病人、与病人之间的情谊,他脸上的线条瞬时温柔了……
为病人节约每分钱
华西医院血液科是工作量大(长期超负荷130%)、任务重、风险大、责任大的临床科室。然而,由于成本高,医务人员的收入在全院仅处中下水平。于是,一些同事向刘霆提出,是否可以增加一些合理收费,以提高职工待遇。刘霆一听,坚决不同意。他说:治疗血液病,花费都很高,大多数病人的家境非常艰难,为了提高自己的待遇而增加病人负担,绝对不允许。
这一点,他以身作则。一位白血病病人骨髓移植后病情加重,转ICU治疗。刘霆坚持每天到ICU看望病人,与ICU主管医师商讨治疗方案。ICU医生照常规开出会诊单请他签字。刘霆将会诊单一推,说:“我想尽可能为病人节约医疗费用。我会每天来看望病人,会诊单就不必补了。”
一位血液科主治医生给病人开了项可检查可不检查的项目。这个项目的检查费用不过十几元。刘霆在审核检查单时不仅将它划掉,还批评主治医生:能为病人节约一分是一分,病人的钱用得好,他治疗的机会就更多。
在血液科也会看到药商、医药代表的身影,但刘霆对他们说得最多的是:你们那个药太贵了,病人用不起,你们走吧。也有家属不相信医生,总觉得医生给病人用药是收了药商回扣。刘霆总是严厉而坦然地告诉他们:这样的责问是对医生的污蔑,我敢凭良心说我没有收过回扣,这个病人就是该用这样的药。刘霆不仅从不收回扣,病人送的红包他更是分文不取。而且他还总会告诉送红包的人:生病要花很多钱,你们应该把钱花在治病上。
多年来,血液科在刘霆这种思想和行动的熏陶下,养成了为病人用好每一分钱的好风气。从来没有病人因为收费问题投诉。
对待病人胜似亲人
“刘主任对病人好得不得了,别说喂饭、穿衣服了,就是擦澡擦屁股这样的事,他也做了很多。”在血液科,每位医务人员都能告诉你很多这样的事。
刘霆平时不苟言笑,急了还会骂人,好多同事甚至领导都对他又敬又怕。但对病人,他却像换了个人,耐心、细致、体贴,这样的字眼在他身上怎么用也不过分。
层流室病人发生肠道排斥拉肚子,拉得到处都是。刘霆和护士一起给病人翻身、擦洗。血友病人身上发出令人难以忍受的恶臭。有的病人甚至连自己的妻儿都不愿意接近。给这种病人看病,医生、护士都会忍不住捂住鼻子。刘霆却从不在意。当他亲自给病人伤口换药、包扎时患者总会潸然泪下……
一位病人的父亲在孩子离开人世后,执意要送一台冰箱和一台微波炉给血液科。刘霆坚决不收这个特殊的“红包”。家属来到医院党委,陈述送礼的理由。他在感谢信中说:治疗孩子的两个月,是我们与刘霆主任及其他领导的血液科并肩同病魔搏斗的两个月,他们在孩子最后的两个月里,陪孩子的时间比我这个做父亲还多,操的心、付出的爱和我同样多,为了抢救孩子,多少次我看见他们吃的是冷饭。我的孩子虽然离开了,但是刘霆教授和医护人员的爱心、责任心、事业心、敬业精神感动着我,甚至改变着我的人生观。因此我也想为医护人员们做点什么,最起码让他们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
刘霆把病人当成了亲人。而对自己15岁的女儿,他却只能说声“歉疚”。女儿已经上初三了,与爸爸的交流很少。但刘霆却坚定的相信,女儿是理解他的。现在,他对女儿最大的愿望就是,每天回家能听到女儿叫声“爸爸”。
与病人并肩作战的医生
就像病人家属感受到的那样,刘霆也将自己与病人的关系形容为“一起作战的战友”。而第一次让他有这种感受的,是一位“重要”病人给予他的信任。
那时,刘霆刚到血液科不久。一位在国防事业上颇有成就的患者因急性白血病入院。当时的血液病死亡率非常高。这位患者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刘霆每天都会去看望患者,给他做骨髓穿刺。久而久之,病人对他的耐心细致和高超的医疗技术非常满意,主动向科室领导提出请刘霆作为自己的主治医师,还对他说:你放心治,我这百多斤交给你了。这句话,令初出茅庐的刘霆永生难忘。那段时间,刘霆与这位病人“并肩作战”。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病人完成了“看到了儿子上大学”的愿望,笑着离开了人世。病人对他的信任,使刘霆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与患者之间息息相通的互相理解,是医者的无穷动力。
农村病人曹春花,是另一个令刘霆记忆深刻的病人。1997年,15岁的曹春花被“抬”到医院。由于长期大量出血,无钱医治,曹春花一直在家卧床。到医院后,她和母亲连饭都吃不上。刘霆当时就拿出一百元,曹春花的主治医师及病友家属也都捐钱给她,先让她们吃饱肚子。之后,刘霆对曹春花进行了检查,发现她只是因缺铁性贫血造成血小板减少、月经过多。病并不难治,难的是她家根本没钱支付医疗费。难道因为他们没钱就该放弃治疗吗?看着这可怜的母女俩,刘霆和科室的同事商量,由科室承担她的治疗费用。要知道,由科室承担费用其实也就意味着这笔费用得从每个科室医务人员的工资里来扣呀。但大家都欣然同意。经过常规治疗,血终于止住了。一个多月后,曹春花出院,刘霆又为母女俩支付了回家的车费。
但是,这种治疗方法病情无法根治。后来,曹春花病情复发再次入院。刘霆和外科会诊,决定采用手术切除曹春花脾脏,一次性解决她的问题。由于曹春花几乎无钱治疗,刘霆一边和外科反复会诊,讨论手术的可行性方案;另一边,又带头捐款,通过血液科全体职工的爱心捐赠,为曹春花筹到了手术治疗费用。同时,他还和外科沟通,为曹春花减免部分住院费用。看到他为曹春花这么尽心,外科有同事甚至还把曹春花当成了他的亲戚。
曹春花的病得到了根治。不久前,已经20多岁的曹春花来到医院找到刘霆,告诉他自己要结婚了。她还提来了一篮皮蛋,这全是她自己养的鸡、鸭下的蛋。曹春花含着热泪对刘霆说:“刘主任,这是我多年的心意,请您一定要收下。”
说到这里,刘霆严肃的面容上露出一丝淡淡的微笑。
来源:四川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