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网络小胖”(右)在广州香江野生动物世界和一名游客拥抱。当日,包括“网络小胖”在内的近百名“抱抱团”成员,在广州香江野生动物世界里微笑着主动与陌生人拥抱。
2006年12月10日,北京天气晴朗,西单的献血车周围比往常人气大增。中国"抱抱团"的首倡者长沙的才子豪和北京的于乐抱抱团相约在西单街头,每个成员的左手举着大牌子,上面写着:抱一抱,拒绝冷漠,拥抱陌生人。
"一个微笑,一只右手,一次拥抱。"这就是近期出现在全国20多个城市街头的抱抱团成员们的"招牌动作"。一天下来,北京抱抱团团长于乐开心极了,在回去的路上,她向记者唱起了她自己创作的抱抱团团歌:
轻轻伸出你的双手,别怕陌生的温柔,接受我的拥抱,跨越心灵的鸿沟,每个人是一叶小舟,孤单地漂流,当我们真挚地交流,快乐就相伴左右,我们抱抱团相互温暖,手牵手春天不再遥远。
感动超越国界
抱抱团,英文"Free Hugs",最初源自一个澳大利亚男子失意中的偶然之举。悉尼男子曼恩(Juan Mann)从伦敦返回家乡,背负着沉重的行囊和满是麻烦的世界。当飞机降落在悉尼,看到其他乘客都有迎接的家人或朋友,有热情的拥抱与温暖的笑容,而自己却没有人接,没有家人可以打电话通知自己的归来。"我只是家乡的一个旅人。我希望也有一个人在机场等我,高兴地看到我,对着我快乐地笑,并且拥抱我。"于是,曼恩找到一个纸板,做了一个牌子,举着那个两面写着"Free Hugs"的牌子在悉尼的街头上行走着,在城市匆忙穿梭的人群中寻找愿意相互温暖的陌生人。
从最初的无人理睬到被广泛接受,曼恩一条腿跪下,用双臂与许多失意的人们相互拥抱,传达了他"来自陌生人的温暖"。而通过网络视频,曼恩的行为感动了遍布世界许多角落的网友,Free Hugs的标志牌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
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舶来品,一进入中国便如雨后春笋般在许多城市迅速蔓延。长沙的才子豪在网上看了曼恩的视频后非常感动,和几个热心网友在长沙组成了中国第一个抱抱团。2006年10月21日13时,"首倡六人组"在长沙黄兴路步行街,发起了中国首次抱抱团活动。活动结束后,活动视频上传到天涯、猫扑、Youtube等网站上,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抱抱团便出现在北京、广州、青岛等20多个大中城市的街头。
抱抱团的"抱友"们在其网站上这样诠释"抱抱"的意义:"抱抱"---一个能给我们带来温暖的词汇,一个值得发扬其精神的词汇。简单的一个拥抱,带来的不是冬日的寒风,不是冷漠的目光,不是默默地走过,而是快乐的笑容。抱抱团不仅仅是个民间组织,它的意义在于发扬了"拒绝冷漠,互爱互信"的精神。
"希望通过拥抱能够拒绝冷漠"
在众多抱抱团中,北京于乐抱抱团是最活跃的组织之一,已经举行了6次活动,"每一次都是出奇的成功。"于乐说。谈起创建的动机,于乐别有一番解释:"我是看了网上那个悉尼男子的视频之后得到的启发,但是,我和他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我的动机就是能有快乐的拥抱,希望通过拥抱能够拒绝冷漠,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谈起第一次抱抱团的经历,于乐说,那一天下来就像是做梦一样,一直处在"紧张、感动、兴奋"的状态中。"人们根本就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难以接近。刚从五道口出来的时候,一个外国人主动拥抱了我,他的拥抱感染了周围其他人。"于乐一行走到中关村的一个十字路口的时候,碰到一个拉货的打工者在等红灯,先行的人员上去说明意图。于乐远远地保持着微笑,张开右手,一直等待着。"他考虑了半天,最终走下车来和我拥抱。"于乐说。于乐还拥抱了一个心情极差的年轻女孩,在拥抱的一刹那,"一股暖流涌上了心头,那个女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遭遇尴尬是难免的。一次,于乐一行在地铁上走了三节车厢,没有人理她,"我当时真的想找一个地洞钻进去。"正在失落的时候,一个大姐说:"来,我来拥抱你。""我当时真的是感动,第一个反应就是谢谢,这是对我最大的鼓励。""从那之后,和所有人的拥抱一瞬间,我都是闭上眼睛,特别欣慰。"
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于乐抱抱团去西单广场的献血车协助拥抱进行募捐活动,去北京松堂关怀医院关心老人,去佑安医院拥抱艾滋病病人。"我们希望做成'手牵手'那样的公益事业。而且我们想提倡11月18日为'拥抱日'。我们幻想一个警察刚给一个司机开罚单的时候,一想是拥抱日,得,先来一个拥抱,然后再开罚单,哈哈。"于乐在畅想自己组织的未来的时候幽默地说。
抱抱团究竟能"抱"多久
抱抱团从网络跃上街头,在受到许多人的关注与追捧的同时,也引来许多人的议论甚至冷嘲热讽。抱抱团能够坚持多久,这种草根热情能够驱除社会冷漠吗?
有网友认为,陌生人需要这种友善的行为,抱抱团成员不吝惜自己的微笑和拥抱,打破了陌生人之间的屏障,让人感到温暖。还有的网友说,和陌生人拥抱是采用一种行为艺术的形式来表达其深刻内涵,操作起来容易,寓意也很好。
反对的观点则认为,中国人是含蓄保守的,抱抱团的拥抱行为在中国会"水土不服",抱抱团只能是"一场游戏一场秀",对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单单是街头的拥抱不会有实质性的作用。也有网友说,拥抱毕竟还只是形式上的东西,相对于拥抱,不如给那些真正需要温暖的人以切实帮助,比如捐助偏远山区的失学儿童上学。
抱抱团也引起了一些社会学者的关注。云南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乔亨瑞认为,随着社会变迁、社会阶层分化,人际关系越来越冷漠。而抱抱团在国内多个城市的存在,正反映了人们对社会交流形式多样化的一种普遍心理需求。但这种活动形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都存在冲突,他建议能否采取其他方式,比如关爱弱势群体,探望孤寡老人等,既有利于发扬传统美德,又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心理医生协会会员、高级心理保健师康琳表示,如果不是作秀的话她很欣赏这样的活动,国人表达感情的含蓄固然不错,但拥抱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只要健康引导,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这种草根热情就能促进人的内心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