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留痕:儿童画出心天地
文 图/艾 若(爱若干)
女儿很喜欢唱歌、跳舞,尤其喜欢画画。3岁之前,她画了近千张画,全凭直觉,皆是涂鸦式作品,但自然天成,无一点斧凿之痕。
女儿的画,我挑选了一些保留下来,并且随时还用数码相机拍下来,为之再存一份电子档,偶尔还录一段她即兴作画时的录相。不管将来她能否成就为一个画家,这些资料都是弥足珍贵的。
女儿1岁多时,妻就常常给女儿画我、画她自己、画小舅子,还挺传神。我小舅子画马三立画得很像。我偶尔也画上几幅,因我从小也喜欢画画。耳濡目染,女儿也开始拿起了画笔,信马由缰,涂鸦起来。
儿童绘画与智力开发
90年代中期,我曾做过一段时间的青少年工作,那时就接触过大量的儿童画,并且认识了一位在儿童画心理学研究方面卓有成就的
幼儿心理学证明,形象思维先于语言,也先于抽象思维。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幼儿一生下来,大脑还远没有成长起来,是儿童在生活中接受外界刺激后才逐渐发展的。外界刺激就发生在教育过程中,所以教育不是从幼儿园开始的,而是从婴儿就开始了。”
国际上许多学者提出:早期学习获得知识与经验可以把智商提高百分之三十……教育越晚,潜能发挥出来的比例越少。
肆意挥洒心中的童墨
儿童画不同于成人画,儿童会删繁就简,去伪存真。儿童没有耐心像大人那样充分地去构思、酝酿。大人往往什么都想表达,所以下笔之前总是踌躇、犹豫,儿童则不同,他们下笔如有神,落笔肯定,行笔不滞,似乎早已胸有成竹。
儿童绘画的过程也是一个游戏的过程,他们绘画就好像在玩儿一样,他并没有什么明确的创作意图,如果说有意图,那就是玩。
4岁之前的孩子,我们对其辅导宜少,应该只是去引导,而不能将成人的绘画的透视原理强加孩子。因为4岁左右的孩子画画是用三维空间和四维空间去表现的,即把看到的物体的各个方面展开了去画。在没有学习透视知识之前,他们是不会改变这种方法的。所以有时候妻常常去纠正女儿的画法,我就制止她,我希望女儿任意地挥洒心中的童墨,而不受任何约束,如此才能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胆大妄为”、汪洋恣肆。
女儿3岁时画的《鱼妈妈和鱼宝宝》用笔非常简练,一气呵成,形神兼备,很像水墨画里的大写意。我曾教过女儿鱼的简笔画法,没想到她画的比我要肆意得多。这幅神来之笔墨,我当然要珍藏,而很多家长就不善于保存孩子的成长轨迹,非常可惜。
女儿3岁半时画的《我的爷爷》也很传神,廖廖数笔就将爷爷的老态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扁豆》、《小鸭追小鸡,追也追不上》也精练如是。
最近几个月,女儿频繁地画妈妈,一会儿就能画十几张,这也是她最喜欢妈妈的一个表达方式。
女儿经常让她妈妈帮她剪纸,渐渐地她自己就会动手做手工了,她将画好的妈妈剪出纸样轮廓来,再粘在事先折叠好的纸床上,枕头和被子也是用废纸剪成的,然后,在纸床的左右分别粘上几张纸,就算作楼梯,如此,一件《妈妈躺在楼房里的床上睡觉》的剪纸就完成了。在做这个手工的过程中,绘画是首当其冲的,再就是准确运用剪刀的能力,然后是用双面胶粘贴。这样的手工充分锻炼了女儿的想像力与动手能力。刚开始,我怀疑是妻教她的,后来又觉得是老师教她的,但妻和女儿都否定了我的猜测。我不知道,女儿一个人是如何做到的,她创作的动机以及完成手工作品的思维是如何连贯成形的?同样的手工,女儿做了至少五六遍,她做得快极了,这对于一个3岁多的孩子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女儿越来越聪颖,我不知道绘画在其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据说,绘画能开发人的右脑, 我想女儿之所以如此伶俐,也许是绘画充分开发女儿的右脑了吧。
日记里的女儿画
女儿2岁10个月零1天时,妻写了一则日记:晚上,我画画,她说:“妈妈,你画的真好看,我真喜欢你。”
女儿1岁11个月零20天时,我在日记中写道:菁菁写字、画画、吃饭都是左右手开弓,这样对开发左右脑大有好处。
女儿1岁11个月零25天时,妻在日记中写道:吃完饭,她又自己画画,会画圆,还会画人头像。字也写得好棒,已经会写“十”、“人”,她真是很聪明。
女儿2岁1个月零10天时,我在日记中写道:女儿起床后就开始画画,她老画人头,一笔就画个圆圈,然后画两道眉毛,在两只眼睛里还画上几个圈圈,鼻子和嘴巴都以圆圈代替,最后在脑袋四周画上头发,女儿画的头发都是离头三尺,根本不挨着。这是这几天跟妻学的,已经画得很好了。
现在女儿会在画作末端署上自己的姓了,她会在画的下面工工整整地以近似隶书之形写出“汪”字,而“语嫣”二字比较复杂,她能认得,但写上去就由我代笔了。
【为爱留痕专题系列】
为爱留痕:人人怀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