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资料图片
上周,本报独家推出《中国作家富豪榜》,在社会上引起热议,50多家国内外平面媒体作出反映,在网上掀起一场争论,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电视媒体进行了点评,上榜作家也作出了不同回应。
这种关注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家在商业社会中依然享有的影响力,反过来也透出经济繁荣过程中,作家或者知识分子应有的角色思考。
公众关心的不仅仅是这些上榜数字,而是对与这些数字对应的具体作品的价值提出质疑,其实这也是我们制榜的目的所在。
我们不是简单地推崇作家的商业成就,而是从更深的层面去反映当下文学所面临的困境,正如有评论说“暴富的作家不等于知名的作家,畅销的作品不等于经典的作品”。
在这些数字面前,真正好的作品又有多少?这或许更值得我们去思考。
赞成 “富豪榜”不是曝光隐私
□刘海明
“作家富豪榜”一经问世,舆论反应强烈,上榜作家中以诚惶诚恐者居多。海岩、苏童、刘心武、易中天、阿来等人,要么不质疑这个榜,要么采取逃避的态度,表示沉默。有道是,“童言无忌”,郭敬明笑言:“我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他们怎么会知道?”我的钱都由我妈管着,但肯定没这么多。“韩寒心直口快:”我没具体算过自己赚了多少,但950万这个数字应该八九不离十吧。“”950万看上去很多,其实少得可怜,我还希望更多一点“。
大凡富豪榜,无非是依照一定的公式进行计算或者调查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除了纳税、慈善捐助等有账可查的排行榜外,绝大多数排行榜,都是估算的产物。“中国作家富豪榜”,更是如此。有鉴于此,难怪海岩建议,“大家把这个当作一个好玩的娱乐事件吧,不必当真”。
不管是登榜的作家,还是看榜的第三者,既不必较真,也没必要指责《财经时报》的好事。我倒觉得,这个富豪榜,积极意义还是不少的。作家也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们中谁的作品畅销,说明其作品得到社会的认可程度较高,这样的作品挣的钱多些,是凭本事吃饭。相反,比纯粹靠作协发工资维生的作家相比,究竟哪个更光荣,不言自明。
作家发财,和企业家、官员发财不同。后两者,有可能因为行贿、受贿暴富的,而作家赚钱,靠的则是自己的才智和汗水。记得二月河曾经说过,写作是个苦力活,一坐几十年,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确实,写作属于体力+脑力的特殊工种,辛苦劳作之后,假设“产品”销路不错,哪怕赚再多的钱,这钱也赚得问心无愧。
这样看来,中国的富豪作家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他们的资产,和企业家、某些官员相比,差距还很明显。当然,如果没有盗版行为,也许他们比现在会更富裕一些。中国作家,应该耐得住寂寞,潜下心来,为读者奉献更多的精神食粮。只有读者受益了,读者因为你们而自豪,中国因为你们而骄傲,中国作家才能变得更富裕。
中国作家富豪榜,是鞭策、是激励,而不是曝光隐私。这样的富豪榜,应当坚持搞下去。
让富豪作家来得更猛烈些
□施袁喜
据说,现在的作家红得发紫,上了“富豪榜”;又说,现在的作家饿得发慌,忙着被包养。
红得发紫的作家,有来自中国作家体制内的“名门正派”,也有江湖草莽出身的“绿林英雄”。好在发紫不论出身,只要你辛苦写出来的书能被出版,而且“发行册数×定价×版税”高到一定数目。
认为中国文人都是一副穷酸相的论调,是对中国古代作家们“耻于提钱”的一种误读。把“稿费”雅称为“润笔”的时代,仍旧不乏一字千金的“作家富豪”。司马相如的一篇《长门赋》“得黄金百斤”,章太炎一联“寿序”,“付三万银洋”。一度被认为“穷酸文人”的鲁迅稿费年收入18万银元,赵树理用《三里湾》的稿费买了房子,诗人张绍民凭几行诗获得了一辆小汽车……贵如黄金的文字,不止在此时代产生。
“作家富豪榜”的意义,在于它使“作家”和“金钱”这两个看上去不怎么舒坦的词语,在商业的意义上获得平等。谁说作家就该“固穷”?一个常识是,作家也是一种职业(尽管它大多时候都以“业余爱好”的形式出现),为此职业付出劳动,就该获得报酬。而所获报酬的多寡,目前与其受众数量成正比。这也无可厚非,商业自有商业的逻辑,没有无缘无故的畅销,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滞销。
有“一夜暴富”的商人,有“一夜暴富”的画家、歌手,也该有“一夜暴富”的作家。他们“一夜暴富”的背后,更多地沉积着辛酸的血泪,以及艰苦卓绝的劳动。不应畏惧“富豪作家”数量的增加,而应该让他们增加得猛烈些,更猛烈些。只要《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还在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的全英富豪排行榜上,中国富豪榜上再增加几位作家,也不是什么值得惊诧之事。
饿得发慌的作家数目,没有媒体愿意去统计,但应该也不少。都是在码字,为何有的能码到富豪榜上去,而有的照旧穷愁度日?这个问题,也并非三下两下就能说得清楚。作为精神粮食的提供者,一些作品无法畅销,不能为作者带来巨额收入,但他所提供的文本对文学史是有贡献的。“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曹雪芹似乎也没有因为《红楼梦》而捞上半分钱,反倒搭进了一条命。而一度畅销无比的作品,除了为作者换来一时的名气和大把收入之外,似乎也别无用途。但这种对比在此时代似乎已经失去了效力,我们只有寄望于二者的兼和,希望那些既被市场认可,又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尽早诞生,或已经诞生。
疑议 榜上有几人能算作家?
□刘青文
我并不仇富,我希望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富起来,况乎作家?但问题不在于此,这个排行榜中真正称得上作家的寥寥无几,在所列的25位作家中,在我看来,除了写《活着》的余华、写《红高粱》的莫言、写《皮皮鲁与鲁西西》的郑渊洁、写《米》的苏童四位以外,剩下的21位,有些根本不配称为作家,只不过是一群卖字的人而已,如此良莠不齐的排行榜除了让人心生厌恶外,只能贻笑大方了。
余秋雨位居榜首,二月河紧随其后。试看这两个人:一个以涂抹文化口红而红遍全国,又因盗版疯狂炒作而成为暴发户;另一位以帝王风流史奢华取众,又因电视剧狂轰烂炸而成为淘金者。他们除此别无他术,与作家相去甚远。海岩是一位很好的电视剧作家,易中天是一位历史评书家,陈忠实的巨著如同嚼蜡,阿来的尘埃一直浮着……好了不一一列举了,他们的作品离作家有多远,我们一看便知。
如此排行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我们评判的标准已经渐渐发生了偏离,我们评价一位作家重要与否不再是他的作品本身,而是作品能不能换来大把大把的钞票,一本书如果可以赚好多钱,那么他就可以戴上作家这顶“乌纱帽”,如果卖不了钱,即使写出好的作品也不被人们所认可,世人也不知其为作家。
金钱不但开始左右国人的灵魂,而且开始左右作家的笔、作家的脑,让他们沦为数字游戏的牺牲品。作家正在被被市场与消费的黑洞所吞噬,如同批评家谢有顺所说,作家与现实已经结成了一种过于甜蜜的关系,这种甜蜜的关系的代价就是丧失作家的品格,丧失作家这个称谓的真正含金量——作品本身。
为何拿不出像样的作品?
□李记
这样的“榜单”是不是合情合理、实事求是、有没有权威性尚且未知;它能够得到多大范围的作家群体的承认,甚至是公众层面的认可,更难预料。
在笔者看来,当代文学尽管整体平庸,但它的生存环境还算公平,很少存在社会其他领域内的非公平的、严重影响整体合理布局的非正当因子。
因为,它在容忍争议和能够接受批评的同时(比如报道中列举的,历史小说家王少农就曾批评余秋雨的作品是狗屎。知名德国汉学家顾彬近日也炮轰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还有就是我们看到的韩白论战中老少作家的对抗、洪峰事件中对体制问题的思考等),也能基本上形成比较纯粹的市场环境。
尽管这样的环境可能是靠不体面的炒作和非正当的起哄得来的。但起码,这里较少存在有令人惧怕和无从对抗的“幻影”“迷宫”般的潜规则。
笔者很是赞成童话大王郑渊洁的说法:“任何行业都存在这种现象,不要因为作家是一个特殊群体就另眼相看。”曹雪芹潦倒一生,但这并不妨碍《红楼梦》成为绝世经典;王小波也是生前落魄,但其作品在他去世后感动了一代人,甚至更多。笔者这里的意思,不是说让那些富裕的作家们放着“别野”不去住,非要整天泡在乡间的茅草屋“体验生活”。能“生前名”更能“身后名”当然更好,但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当代文学为何在解放后就开始断代,并且一直持续到现在还是整体疲软?这些为数众多的所谓的作家们,为何拿不出像样的作品来?
作家回应·媒体反应
郭敬明:我肯定没这么多每个人的版税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发行数也不等于最后销售数。根本没法计算。我的钱都由我妈管着,但肯定没这么多。
韩寒:950万八九不离十我没具体算过自己赚了多少,但950万这个数字应该八九不离十吧。
海岩:当作一个好玩的娱乐事件吧我觉得太不靠谱,我认识的很多作家也私下聊过,也表示差得太远。大家把这个当作一个好玩的娱乐事件吧,不必当真。
新京报:拉响弦,放空箭
一些评论者将这一榜单解读为,为作家的成功度进行排名,抑或是反对通过该榜单衡量作家的文学成就。可是从技术上来看,该报道极力回避“成功”一词,也没有出现以此衡量作家成就的倾向。在统计畅销作家版税的同时,作者也观察了那些没有固定职业或仅以少量固定收入为生的作家,试图尽可能还原当代中国作家的生存环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一报道虽然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瑕疵,但并不存在根本性的错误。
媒体评论对“作家富豪榜”的批评,其实是一场“有的无矢”的攻击:有批判的对象,有批判的原因,但两者却没办法捏合在一起。
——徐来
华商报:作家干吗要怕“露富”?
中国作家怕“露富”?据鄙人揣度,大概有三种原因:其一,上榜财富与实际财富确实不尽符合,感到有些“冤枉”;其二,心里爱钱,嘴上却不屑言钱,保持文人的“清高”传统;其三,怕“露富”,做“清苦”状。对这些猜测,不知那些极力“谦虚”的上榜作家以为然否?——袁敏杰
中国青年报:“富豪榜”是对文学的骚扰!
这样的榜单,似乎并不是出于对文学和文学家的关怀,而是用市场逻辑和商业标准,对文学进行的一次骚扰,一次“削足适履”的图谋。
——郭之纯
最新动态
《财经时报》上期推出的“中国作家富豪榜”,在社会各界激起了强烈反响,很多媒体进行了转载,上榜作家余秋雨、郑渊洁、韩寒都给予了回应。在这个有人宣称“文学已死”的时期,富豪榜的推出,激起了整个社会关于作家财富和作家责任以及作品价值的讨论,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为了制作这个榜单,记者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采访,很多数据都来自出版社发行部。由于条件所限,难以获得完整 数据,榜单只能透过版税数据,侧面反映所谓的作家“财富”,但总体上基本反映了作家的收入水平。榜首作家余秋雨先生关于我们“把盗版也算进去”的质疑,这个事实基本不存在。
余秋雨先生同时提到的一些出版社没有支付他的稿酬,以及“一些国家出版社习惯于制造‘糊涂帐’,明明发行数很大,但对所标的‘印数’却毫无反应”,也正好揭示了目前出版社和作家之间存在的问题。
截止到发稿,上榜作家郑渊洁和余秋雨关于富豪榜有了进一步的争论,我们把他们的论点各摘出一部分。以引发大家关于出版生态、作家生存的进一步思考。
郑渊洁:中国富豪作家榜是刺破图书印数泡沫的利剑
中国富豪作家榜公布以来,不少上榜作家忙不迭地声明自己没拿过这么多版税。统计该榜的《财经时报》记者和我通过电话,他告诉我,他是到北京西单图书大厦根据样书版权页上标注得出的印数,乘以10%的版税率,很容易就得出该作家的版税数额。
既然图书印数采集数据来源可靠,为什么一些上榜作家却否认自己获得过榜单公告的版税数目呢?笔者认为有三个原因:一、图书版权页上所标注的印数是假的。有些出版社出于营销目的,为自己运作的图书造势,夸大印数,明明只印了两万册,却标榜印了二十万册。这叫做图书印数泡沫。严格说,这属于出版社对读者的商业欺诈。
二、版税率没达到10%。中国作家通常的版税率是8%至12%。此榜《财经时报》是按10%计算的。声明自己未达标的上榜作家的实际版税率可能只有1%;三、出版社拖欠版税。这种可能性很大。但是倘若这些“闻名遐迩”的作家都被拖欠版税稿费,一般的作者被出版社、报刊社欺负拖欠赖账稿费的状况就可想而知了。
如今各行各业,不造假的少,不欺负消费者的少。出版社也不例外,印数泡沫是对读者的不尊重。中国富豪作家榜是刺破图书印数泡沫的一把利剑。
余秋雨:我对“全国作家财富榜”的回复
最近,很多媒体对我提出采访请求,要我谈谈名列“作家财富榜”首位的感想。我简复如下——对此我有点吃惊。统计者大概是从我书籍的发行情况来估算的,结果把远远高于正版书的盗版本也算进去了。现在的盗版本与伪钞一样,已经很难分辨。不仅印刷精良,而且也标有国家出版社的社名,以及每版印数。这样的版本要打入正规书店的采购部门是不难的。
另外,也有一些正规的国家出版社出了我的书却从来没有支付过报酬。例如南方有一家出版社出我的一本书不知道第几版了,反正封面设计已换了三次,但是我从来没收到过任何稿酬和版税。他们预计,我不可能为这样的事起诉,而且如果起诉,他们也能掌控他们所在城市的传媒,把事情闹成黑白颠倒,或久拖不决。
更有一些国家出版社习惯于制造“糊涂帐”,明明发行数很大,但对所标的“印数”却毫无反应。托朋友去问,回答总是一句话:“请放心,我们不会赖帐!”
因此,这个“作家财富榜”最好在我的名字后面加一个括号,里面写“含高质量的盗版者和装糊涂的出版社”。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个“作家财富榜”证明,只要是印有我名字的书,销售情况一直很好。对于这个事实,我有一种超越经济数字的喜悦。
责编:霍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