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2005长三角九大关键词
2006-12-14
 
2005长三角九大关键词
 
■特约撰稿/谢春雷 吴正懿
  本报记者/景迅华 

    过去的2005年,纵观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九大关键词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扩容、经济盘整、贸易、大桥经济、楼市迷局、洋山开港、地铁梦、一卡通、环保卫士。这九大关键词,或多或少与苏州都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

                                   扩容之惑

    长三角城市群是否要扩容是2005年该地区的最大政经悬念。
    未曾纳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圈的江苏淮安、浙江金华、安徽芜湖等10个城市寄予很大期望的“长三角扩容”梦想,最终在2005年10月底于江苏南通召开的2005年长三角16城市峰会上暂告段落:近期“不考虑扩容,待机再议”。这使得长三角扩容之惑又变得扑朔迷离,似解未解。
    但区域经济分析学者认为,近期长三角协调会“暂不考虑扩容”很正常:任何涉及区域经济格局的调整都将十分审慎。国家“十一五”规划中长三角区域规划范围为协调会现有的16个会员城市,如有新城市入会,将对正在制定的长三角区域规划形成影响,对现有长三角副省(市)长级别的“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等机制也会造成冲击。

                                  经济盘整期

    2005年,作为中国经济领头雁的长三角地区近十年来首次出现整体增速回调。当年上半年,沪苏浙三地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信贷等五大核心经济指标增速纷纷回落,有的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对此,国家发改委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综合组成员、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建军教授认为,长三角在经历1999年到2004年的经济快速上升期后,客观上需要一个时期和平台进行调整。
    2005年下半年,长三角各地开始迅速经济转型。长三角的决策层在转型策略上不约而同选择了两种路径,一是自主创新,二是发展服务业。前者意在增加制造业的利润空间,后者既可降低制造业交易成本,又可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2005年12月,浙江省统计局的一份统计报告显示,由沪苏浙16城市组成的长三角经济方阵前三季度实现生产总值24154亿元,同比增长134%,高于同期全国94%的增幅,占全国比重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这表明,长三角经济在全国将继续发挥领头作用”。

                                 贸易壁垒之痛

    2005年长三角集体承受了国外不断设置的贸易壁垒之痛。该地区已成为国外对华反倾销、设置贸易壁垒的重灾区。
    浙江、上海生产的家用电器类机电产品在欧盟、美国频遭技术和知识产权壁垒;苏州、上海的纺织品原料及服装类产品遭到美国、欧盟多重保障制约;以温州鞋和打火机、宁波和常州的玩具为代表的轻工类产品,在俄罗斯、欧盟受限于知识产权和技术指标。
    面对各种贸易壁垒,长三角企业开始奋起反击。2005年11月19日,杭州举行的“长三角法学论坛”建议成立“长三角地区民营企业国际反倾销中心”,为企业应诉反倾销提供权威全面的智囊服务。
    但专家认为,要最终突破贸易壁垒,必须在提升工艺技术和产品升级上做文章,“长三角制造”的新生必须建立在核心技术生产力基础上,别无他途。

                                   大桥经济

    2005年12月10日,随着上海洋山港盛大开港,中国第一座长距离跨海大桥———全长325公里的东海大桥正式通车,上海港由此真正“出海”,昂首挺胸奠定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
    此前,在长江流域,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南京长江第三大桥已相继建成通车,苏通长江大桥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南端“V”字形的杭州湾区域,正在建设中的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已获发改委立项的绍兴杭州湾跨海大桥和筹备中的萧山杭州湾跨海大桥都将陆续“长虹卧波”。
    每座大桥演绎着各自的经济意义。润扬大桥通车使扬州真正意义上融入苏南,南京长江三桥使沪蓉干线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贯通,2008年将通车的苏通长江大桥通车后,南通与上海之间将缩短到60分钟车程。
    更为火热的是杭州湾区域三座大桥的竞争。三座有着重叠经济腹地的大桥将北端共同指向上海,显示了杭绍甬争相接轨上海的心态。
    毫无疑问,大桥撬动经济的精彩故事已经开始上演。经济学家预言,今后在杭州湾沿岸地带,将形成一个以宁波、绍兴为中心,整体实力可望与杭嘉湖城市圈分庭抗礼的绍甬舟嘉城市圈。

                                   楼市迷局

    通宵达旦排队抢购曾是长三角火爆楼市的形象注脚,然而2005年成为一个“拐点”———
    在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下,曾经横扫中国楼市多年的温州炒房团在2005年黯然抽身;连续多年房价涨幅位居全国前列的杭州、宁波和温州,2005年10月房价涨幅首次跌出前十,其中温州房价比去年同期下降12%,成为浙江首个出现房价绝对值负增长的城市。上海甚至出现了退房潮,苏州楼市也从亢奋中趋向平和。
    长三角楼市2005年的徘徊,让这个房价居高不下的地区漫起了迷雾,谁也无法断言房价会涨还是会跌。无怪乎众多意向购房者纷纷选择了保险姿态———持币观望。

                                   洋山开港

    2005年12月10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工程———洋山深水港隆重开港。十年时间,一座东方大港终于在这个曾经波澜不惊的宁静港湾上诞生,世界航运版图将由此重构。
    洋山港位于江海交汇之地,背倚最具活力的长三角经济腹地,当仁不让成为长三角港口群“一体两翼”的支点。据预测,上海港2005年集装箱吞吐量达1800万2000万标箱,2006年上海港有望与香港、新加坡并驾齐驱,不久的将来,上海港将跃居世界第一大港。
    紧随其后,浙江宁波-舟山港也横空出世。这个拥有优良深水岸线的组合港的宏大目标是:2010年吞吐量超过45亿吨;2020年吞吐量超过65亿吨,进入世界港口前三强。

                                    地铁梦

    2005年,随着南京地铁1号线营运和杭州地铁项目获批,长三角沪宁杭三大中心城市将携手跨入地铁时代———
    南京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综合造价每公里392亿元,创造了国内地铁最低造价。同时,南京地铁平均国产化率达792%,为目前我国地铁工程中国产化率之最。
    对于做了十多年地铁梦的杭州人而言,2005年是开启梦想的一年。杭州地铁项目在遭遇一段时间的冻结后终于获得了国务院的批复,这给杭州当时低迷的楼市注入了强劲活力。
    更值得期待的是,2005-2020年,长三角将建设以上海为中心,沪宁、沪杭(甬)为两翼的城际轨道交通主构架,覆盖区内主要城市。就“上海通勤圈”而言,有3条轨道交通与之有关:全长295公里的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上海城际轨道交通线(简称“城轨”),160公里的上海———嘉兴———杭州城轨和78公里的苏州———嘉兴城轨。
 
                                 一卡通的困惑

    手持公交卡畅游沪苏浙一直是长三角人的生活化梦想。2005年,一卡通继续在长三角局部区域破题:台州、宁波、绍兴三地在2005年底宣布将实现公交卡异地互通。
    在此之前的2002年,上海、无锡在全国率先实现公交IC卡“两地互刷”,无锡的IC卡还可在上海的轮渡、轻轨、地铁等交通设施上自由刷卡消费。2003年5月,上海与杭州开始单向局部使用———上海公交IC卡可在杭州装有刷卡机的部分出租车上刷卡消费。此后,苏州也与上海、无锡实现单向互通:上海、无锡的IC卡可在苏州公交车和部分出租车上使用。
    事实上,长三角一卡通不存在任何技术问题,唯一阻力就是利益协调。由于长三角诸多城市使用的IC卡系统各不相同,谁也不愿花钱把自己的系统推倒重来。长三角一卡通的真正实现,必须借助政府力量。

                                    环保卫士

    2005年,环保成为长三角曝光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当国家环保风暴甚至曾影响到长三角的一些项目的同时,来自民间的环保卫士也闪耀着光环。
    吴立红,江苏宜兴市的一个普通农民,为了自己生存的环境,十多年来他一直执著地同污染奋斗。他说自己只不过是一只敏感的青蛙,在水温未沸的时候就不断地跳跃。杭州市萧山区南阳镇钨里村的“环保侠女”韦东英独斗南阳镇化工园严重污染钱塘江的企业,并大获全胜的事迹尤其受人尊敬。
    吴立红、韦东英的传奇,事实上正是长三角群体环保理念强烈萌生的反映。而这也是此次长三角最佳投资县市评价标准中“生态建设水平”一项的体现。
 
(陈涤摘自《名城早报·壹周刊》)
《名城早报》 版权所有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