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网 2006年12月11日 07:18:35 来源:中国青年报
每次在研究者看来“不值得大惊小怪”的价格上涨,都会引起民众的焦虑。本次调查不到两天即有1万多人志愿参加,由此可见,民众对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有着极高关切度。
“涨价”对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事实上,生活压力确实增加了 77.1%
心理上,感觉很不舒服 22.1%
其他 0.8%
“拉面贵了,馒头小了。”一段时间以来,许多市民发现,不少早点店出售的食品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
引起这种变化的,是进入11月以来一场波及全国的粮油价格上涨——
在北京,米、面、菜及主副食品价格均有不同程度攀升,其中食用油、面粉价格涨幅超过10%;[相关阅读:北京市米价、面价、食用油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攀升]
山东省农户小麦出售价格由9月份每公斤不到1.4元涨到了目前的1.6元左右,涨幅超过14%;
上海市经委提供的市场监测数据显示,该市一桶5升精制油的零售价平均上涨4~5元,比上月上涨12%~13%。
据商务部市场运行司监测,11月下旬,小麦、玉米、大豆和籽棉收购价格分别出现不同上涨,全国食用油平均零售价格较10月份上涨了6.04%。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网新闻中心联合开展的一项有11118人参与的调查显示,81.1%的人明显感觉最近一个月来粮油价格正在上涨。
与上一轮水、电、煤、气及公共服务价格上涨不同的是,相关专家称,粮油价格上涨更多的是一种市场行为,属于全球范围内供求关系出现波动的结果。[相关阅读:京电采暖用户将享电价优惠 低谷时段一度3毛]
国家发改委的研究人员也称,目前的粮油价格系“恢复性上涨”,它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种粮成本,保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同时也“对老百姓生活影响不大”。
但本次调查中,77.1%的人表示,粮油价格上涨使他们“生活压力增大”,84.0%的人认为,生活成本比1年前又有增加。
可能正因为此,尽管声称“影响不大”,相关部门并没有无视粮油的价格上涨。
12月7日,国家发改委公布《国家临时存储粮食销售办法》,指出必须充分发挥临时存储粮对市场的调节作用,保持市场粮价在合理水平上基本稳定。
而在此前不到两周的时间里,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等有关部门已经连续四次组织竞价销售,将按最低收购价收购的临时存储粮投向市场,累计竞价销售小麦312万吨,早籼稻67.65万吨。[相关阅读:郑州粮食市场开仓放粮 每斤小麦涨一两分]
“我们应对市场的能力是不是太弱了一点儿?”一位参与调查者发出疑问。
“我们国家对粮食问题特别重视。其实,现阶段粮油价格的上涨在正常范围内,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国家粮食局研究员丁声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
但记者也注意到,每一次在研究者看来“不值得大惊小怪”的价格上涨,都会引起许多民众的焦虑与不安。尤其对于粮油、燃气、水电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民众极为敏感。从本次调查不到两天即吸引了1万多人志愿参加,由此可见,民众对这个问题有着极高关切度。
“涨价都涨怕了。”一名受访者说,“教育、医疗、养老都要自己承担,每一分钱都得算计着花。”而更多人也表示,即便是价格的微小变动也可能打破家家户户这种脆弱的收支平衡。
“我们害怕涨价,害怕市场,也害怕垄断,说到底是因为社会保障系统脆弱。”一位参与调查者留言。
[链接]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近日,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在西安年会上发布报告称,现在中国住房价格的增幅,相对于GDP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的增幅,仍处于相对合理的范围内。
同日,在中国新闻网上也有一条新闻声称,今年上半年关于中国房地产市场争论最激烈的时刻,有研究者通过分析房价收入比,得出了“中国房价收入比依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这一结论。其理由主要有二:一是2004年中国房价收入比只有6.67(如果仅用住宅价格计算则应为6.44),低于2000年的水平;二是在房价上涨的同时,居民收入也在增长。
笔者注意到,这两条新闻在各大网络媒体一出现就引来评论如潮,仅新浪网,在不到一个小时里,网友留言就达到400多条,反对上述观点的占了绝大多数。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房价合理涨幅论”和“中国房价收入比依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的观点不能服众。
在我国日益融入全球经济的今天,天然气价格,包括其它一些能源价格,确应在逐步市场化的情况下与国际接轨。但还应当看到,这个走向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的过程,同时也应是国内经济体制逐渐转变并与世界经济运行日趋同步的过程。市场与国际接轨,不但要在价格方面有所体现,更重要的还是在市场资源配置机制上有突破性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