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读者欺作者 图书“注水印数”有恃无恐
2006-12-07


转自:新华网   2006年12月05日 13:19:29  来源:法制晚报  
 

    云山雾罩信口开河放卫星 暗度陈仓诡计多端自盗版———

    某网站在介绍一本小说时,加上了这样一条标语——本书首印破百万册,创建国以来华语文坛新高。一时间论坛里争论一片。这样的大话读者听着似乎并不陌生,一些出版社在推出新书的时候,经常放出这样的大话,那实际情况是怎么样呢?出版社果真能推出印量那么多的畅销书吗?

    细心的读者或许能发觉到,每本图书都有版权页,上面附有各种出版信息。但有的书上标出了印数,有的却没有,不写明印数,那这印数便有了不实之嫌。

    图书印数不实,几乎成了图书业内的“行规”,其中学问多多。一种做法是将印数夸大,吸引读者注意力,此招的目的是为了炒作,追求轰动效应,将图书“打造”成畅销书。另一种是将印数说少,这是为了少付作者版税或少交税,于是超出印数的“黑书”除去低廉的成本外,便都成了出版者的利润。

    多说印数

    实为炒作起哄

    当今出版的图书品种极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版社为了将图书销售出去,无不绞尽脑汁。因此,一些出版界的“暗箱操作”就不可避免了。

    一本图书,能否有好的发行量,除了图书本身的内容和装帧设计之外,宣传力度是十分重要的。以2005年为例,全国销售量达20万册以上的超级畅销书只有7种,这7种书只涉及5个出版社,销量在50册以下的滞销书则达40万种,涉及出版社563个(几乎每个出版社都有这样的问题)。这7种畅销书,其发行量也有很多的水分,这就暴露出了现今图书出版中的印数问题。

    出版社在对外宣传新书的首印数时也是有选择性的,有“资格”采用这类宣传方式的图书基本上都是“名人类图书”或“名家名作”。这是由于作者本身被读者认可,宣传上再造造势,可以很好地烘托销售气氛。但这类“名人类图书”和“名家名作”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的情况也比比皆是。年初,某著名出版社出版了一位名人的妻子所撰写的名人传记,虽然对外说了个很大的首印数量,并且在网络、报纸等媒体上进行了宣传,但发行情况一直惨淡。

    靠宣扬印数来炒作的畅销书如果在短时间内无法真正地对发行有所帮助,那么出版社所面临的结局就只能是退货了。

    2006年夏,上海文艺出版社以“天价”签下了易中天的作品《品三国》的版权,首印55万册。出版社之所以如此高调大胆地签下这本书,是想借助易中天现有的名气,带动之前该社已经出版的易中天图书的销售,这才是出版社要实现的长期规划。关于易中天通过版税“竞标”的形式来选择出版社,一直以来都有质疑的声音,有许多出版人认为,这种做法有哄抬物价之嫌。这样将使其他作者在将来出版类似作品时向出版社漫天要价。

    “多说”背景

    图书印数是怎么定出来的

    一本书从开始策划到出版,要经过选题论证、书稿审读、编辑校对、设计制作、发行这五大步骤。图书策划编辑在报选题的时候会对图书的发行量有大概的预估,制作部门根据预计首印数和稿酬情况对图书的大致成本进行预估。原则上每本书的成本不能超过定价的30%,这里面包括印刷、装帧设计以及付给作者的稿酬。作者的稿酬可以一次性买断或者付版税,版税的计算方法是:首印数×图书定价×版税百分比(版税率一般为6%-15%,一般根据图书的首印数或作者名气来确定)。

    “多说”缘由

    何谓畅销

    “天时”指的是书稿本身的质量;“地利”是指出版社本身的实力,包括编辑书稿、图书的装帧设计、图书出版后的宣传、发行人员的工作能力;“人和”是指作者本人的知名度或在读者中的亲和力。如果一本图书这三点都具备,是不可能不畅销的。

    当然,以上三点都是从理论上讲的,在出版过程中,许多不确定的因素都有可能左右图书的出版和发行前景。但无论如何,一本图书想要畅销,至少要具备以上三点中的两点。否则出版社是不可能完成宣传中的大印量的。

    书卖到多少册才算畅销?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一般来讲,文学类图书销到3万册以上,社科类图书销到5万册以上,就可以认为是畅销了。

    算账

    图书成本是怎么算的

    一般来说,一本首印在5000册、定价不超过30元的图书,只要发行2000册,出版社就可以做到收支平衡,其余3000册的销售则是出版社所赚取的利润。图书首印册数越少,单册成本也就越高,反之则成本越低。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一本图书的设计制作成本(这里面包括封面设计及正文的排版)是2000元,如果这本书的首印数量是2000册,那意味着每本书平均的制作成本是1元;如果这本书的首印数量是20000册,那么每本书平均的制作成本则降到了0.1元。不光是设计成本,图书印刷的用纸、印制费等成本的情况也是如此。总之,印数越大,平均成本就越低;印数越低,平均成本就越高。

    症结

    一般来说,作者基本无法证实出版单位到底卖了多少自己的书。当然可以去查账,但没人保证出版单位提供的账目的真实性;还可以去书店逐家查访,但是,书店与出版单位可以串通一气,而且全国跑下来的时间成本,也是作者个人无法负担的。

    也正因为无法核实,某些狡猾的出版社才敢肆无忌惮地虚报印量。甚至有的出版社要求与作者签订“以实际销售数结算版税”的霸王条款。与印数相比,实际销售数更是一个无从了解的数字。

    作家专访·张宝瑞

    印数造假,要么蒙读者要么坑作者

    关于目前图书出版市场上经常出现的印数虚假问题,记者采访了作家张宝瑞。他的代表作《一只绣花鞋》曾在2003年创下了发行130万册的纪录。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如何看待出版社夸大印数的现象?

    张宝瑞(以下简称张):这样的宣传方式其实是一把“双刃剑”。

    记:在你已经出版的作品中,发行情况最好的就是《一只绣花鞋》,当时是以何种方式和出版方结算稿酬的?

    张:《一只绣花鞋》因为出版时间比较早,因此结算方式也是按照老规矩,即一次性买断的方式进行结算的。当时我和出版方都没想到发行量能有这么大,如果按照现在比较流行的版税方式进行结算,那我的收益会比一次性买断高出许多,如果按照版税结算,我的稿酬大概能在80万-100万元之间,与一次性买断所得稿酬差距很大。

    记:一次性买断的稿酬方式以及千字稿酬的方式,与版税形式相比,哪种方式对作者更加合适?

    张:这两种方式对作者来说各有利弊。

    不过我觉得还是按照版税结算稿酬的方式比较合理,作者与出版社双方风险共担。

    “少说”印数

    两招欺骗作者 自盗只为利润

    不标印数,容易发生欺骗作者的情况。一位作者六年前出版了一本书,和出版单位的同去年就已到期,可是今年夏天这本书在书店中仍是“新货上架”,满纸油墨香味尚未散尽。翻翻版权页,印数仍然“维持原判”,和合同到期前的最后一次印刷本一模一样。仔细对比两个版本,墨色浓淡明显不同,显然不是同一批印刷的。这是隐瞒印数的情形之一:隐瞒印次。

    另一位作者的著作畅销全国,通过某家大书店的内线得知,光这一家书店,短短一个月就完成销售一万册。可他的出版人告诉他,全国总共卖了一万五千册。他借出差的机会,去全国各地买回多本,请教印刷专家,结果全部出自同一批印刷。这是隐瞒印数的另一种情况:隐瞒同一印次的印量。

    隐瞒印次和印量,多出来的书就是“黑书”,从理论上来说,属于“盗版书”,圈内也称之为“自盗版(意为出版者自己盗自己的版)”。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