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旧版
|
设为首页
要闻
视点
观察
专题
机构
培训
教育
助残
环境
动保
低碳
能源
智库
明星
城市
企业
行动
义诊团探访云南麻风村 村民40年第一次体检
2006-11-30
2006年11月29日 17时12分24秒
帮老人拿拐杖的孩子,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记者曲鸣飞/摄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麻风病康复者。由于种种原因,40多年来,他们没有户口、没有分到田地,没有电……过着一种近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最近,云南现代妇产科医院等三家医院的义诊人员,探访了这个被历史遗忘了的村子——丘北县天星乡九道垭口麻风病康复者村。
8个多小时的车程,1个小时30分的步行。11月7日早上10点左右,“天使在人间”为麻风病康复者义诊活动的人员,到达了义诊活动的目的地——文山州丘北县天星乡九道垭口麻风病康复者村。“天使在人间”义诊活动由本报和云南现代妇产科医院等三家医院主办。
村民杀狗迎接义诊团
从丘北县出发2个多小时后,11月7日早上10点,义诊团到达九道垭口村村口。山路崎岖,医院的救护车没办法进村。8点左右,村民都自发到村口迎接义诊团,已经准备好的三辆牛车解决了义诊团物资的运输问题。
1个半小时的山路之后,一个在小山坡上的村庄出现在眼前。九道垭口康复者村村长李东才家的平地上已经有小孩和老人在外面等待。村民们已经准备好了饭菜招待大家。为了迎接义诊团的到来,村长李东才专门把自家的狗杀了招待义诊团。
11月8日,志愿者与村民举行篝火晚会
40多年来第一次体检
“太感谢领导了!”在康复者村已经生活了40多年的李爷爷,刚开始体检就对所有的医护人员说了这样一句话。李爷爷的这一句话让所有医护人员惊讶不已,原来,在九道垭口康复者村住了40多年的李爷爷还是第一次体检。当血压计裹在老人的胳膊上时,老人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6个小时后,医护人员给九道垭口康复者村大部分村民都做了血压等方面的体检。此次义诊成员之一、云南现代妇产科医院门诊部的刘医生表示,由于九道垭口康复者村医疗设施的缺乏,老人都普遍存在着常见的高血压和劳损等问题。最让刘医生担心的还并不是老人的健康问题,而是在接受体检的儿童中,普遍存在着营养较差,其中个别的还有营养不良的情况。9名康复者的溃疡情况也不容乐观,一名侯阿姨的溃疡有癌变的可能性,如果不及时得到治疗,病情很可能出现恶化。但是,由于道路崎岖,医院体检要用的很多医疗器械都不能带进村,此次义诊不能给村民做更加深入的身体检查。
“你们就是我们的亲人啊!”义诊的每一分钟村民们不断地重复着这句话。体检结束后,三所医院所有医护人员为九道垭口康复者村捐的6400多元现金,也按照每位村民100元的标准发到了村民手中。九道垭口康复者村的村长李东才说:“我在这里生活了40多年,从来没有其他人这样又给我们看病又给我们送钱的。”为了改善九道垭口康复者村康复者的四肢干燥问题,云南现代妇产科医院的护士长杨胜芝决定将带来的凡士林全部发到村民手中。义诊结束后,5个医护人员又给村民挑水、修路。
义诊团的到来也吸引了外村的村民
让他们睡个好觉
在村民吴贵云家中,一张很简陋的床上面挂着几片很破的塑料布。阳光从用玉米秆做的围墙间隙中透进来。吴贵云说:“这个床铺我父亲睡,上面还有一个才是我自己和哥哥的。”顺着很陈旧的楼梯上到二楼,另一个床就放在二楼的玉米秆堆中。如果说一楼的玉米秆“围墙”还能遮挡一些风雨的话,二楼连“围墙”都没有。站在摇摇欲坠的竹编地板上,每走一步“地板”都发出吱吱的响声。
吴云贵说:“夏天的时候,害怕下雨。到冬天的时候就害怕降温。可是这里雨水又多,没办法啊……”还没说完,他就忍不住哽咽起来。九道垭口康复者村所有村民的床都是如此,村里只有两家的住房是砖木结构的。其他的都是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土房或者没有水泥固定的石头围墙。有些土房看上去岌岌可危,石头围的围墙也因为年代较长出现了倾斜。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当天同去的昆明“家”志愿者中心的负责人Steve准备了1000平方米塑料布。他说:“志愿者中心现在还没有办法改变他们的住房,所以只能用塑料布将他们睡觉的地方遮起来,这样他们就可以睡个好觉了。”
“我在好多康复村做过志愿者,九道垭口康复者村是我所见到的最贫困的村庄。不过这里的情况会慢慢变好……”Steve看着远方坚定地说。
到8日晚,20多名来自文山师专的志愿者用塑料布把所有村民的床铺遮挡了起来。志愿者杨同学开心地说:“以后就不用担心下雨的时候,村民们没办法睡觉了。”
□相关报道
揭秘被遗忘的“麻风部落”
“我们到底属于哪里?”这个问题让村长李东才问了将近20多年。30多个村中的成年人在没有户口本、身份证这样的问题面前束手无策。没有归属让计划生育全部落为空谈,在没有其他经济来源、没有身份证不敢到外面打工这些问题面前,九道垭口康复者村村民就在这样的困境中艰难地生活着。
“那里去不得啊!”
“你们去那里干什么呢?去不得啊!”每次问路,天星乡的老乡们都会这样说。“去不得”的九道垭口康复者村在群山封闭之下,还有一层比自然环境还可怕的“围墙”——歧视。
九道垭口康复者村村民罗永(化名)12岁得了麻风病后,曾在九道垭口村治疗了6年。康复后他重新回到了原来自己居住的村庄。“我还想我能像以前一样生活。可是,他们害怕我,我走到哪里,他们就赶紧走开,没有人和我说话。”和弟弟住了几年之后,23岁时,罗永忍受不了其他人和自己叔叔的歧视,又回到了九道垭口康复者村。“我得了这种病,不能影响到我的弟弟,他还有3个小孩。如果我和他一起住,他还怎么生活?”昏黄的煤油灯灯光照在罗永满是皱纹的脸上,眼泪从他的眼角流了下来。现在老人就住在弟弟为他盖的房屋中,每个月弟弟送玉米或者大米上来给他。
村民项文能家门前,有一片很宽很平的地。然而,它不属于九道垭口康复村,而是麻栗树村的田地。因为没有户口,九道垭口康复者村的村民没有分到地。为了生存,数十年来他们都在陡峭的山上开垦农田,用石头围起的几平方米一块的地就是他们生存的依赖。全村64人的全年主食都是玉米。义诊团活动期间,村民们正忙着剥玉米。村民李东能说:“每年过年的时候,大家才能吃上点大米。”因为全村没有一点水田,无法种水稻。
傍晚,正是村民忙着做饭的时候,随便走进村民家就能看到白花花的玉米饭。记者尝了一口,由于在磨玉米时不可能去皮,玉米饭实在难以下咽。没有田地种蔬菜,每顿村民们都吃咸菜和玉米饭。而就是玉米饭也依然不够吃。
全村仅8个孩子上学
如果没田地是粮食短缺的一个原因,那么超生又让九道垭口康复者村粮食短缺的问题雪上加霜。全村12户人家,几乎每户都存在超生问题。村里64人中,未成年的就有38名。
贫困让很多孩子失去了上学的机会,全村只有8名孩子在别的村民帮助下,在附近小学上学。每天他们不得不来回走6个多小时的山路。5个回家住的孩子听到“将来想干什么”的询问之后,都回答说:“想上学!”张贵英是村里唯一一个上学的女孩。而和她同龄的女孩都在家中带更小的弟弟或者妹妹。
11月7日,志愿者为村民送来药物和捐款
没水无电的村落
由于不通电,全村的乡亲就在黑暗中度过了42年。昏黄的煤油灯在黑夜里带给九道垭口康复者村光明。义诊活动带去的发电机让所有村里的人长了见识,昆明“家”志愿者中心的负责人Steve事先准备好的投影仪和电脑也让村民们惊喜万分。贴在玉米秆围墙上的两张白纸变成了银幕。一部长达2个多小时名叫《海洋》的电影播放完了之后,村民们还是不愿意回去。无奈,Steve只好播放了今年10月份在马六塘康复者村开展志愿者工作时的录像资料。看到自己的亲戚和熟悉的人上了“电影”,人群中不断发出笑声,连最爱哭的小孩都盯着屏幕。夜风很凉,所有的人却很温暖。
早上是全村最忙的时候,村民们大多都是早上挑水。水源离住的地方来回要1个小时的山路,他们大多几个人一起去挑。水塘就在对面的山坡上,是一个下雨形成的水塘,里面的水浑浊不堪。“现在还好了,每年5月份,这里的水浑浊得就像米粥一样,只能撒了石灰后才能吃。”每年3月份,水塘就没有水。村民们吃水要用牛车花4个小时,从外面运水进来。
据了解,明年1月,来自欧洲、亚洲等地区的志愿者将到九道垭口康复者村开展工作营,到时候将在九道垭口建4个蓄水池,改善村民的饮水状况。但对于村民的住房和通电问题,还只有靠当地政府才能解决。
另悉,丘北县天星乡派出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安局已经开始对九道垭口康复者村的村民办理户口和身份证。
被遗忘的村庄
谈到九道垭口康复者村,就不能不提马六塘康复者村。40多年前,9名马六塘康复村的康复者为了摆脱麻风病康复者不能结婚的约束,逃到了九道垭口,形成现在的九道垭口康复者村。40多年的时间中,他们被遗忘了。曾参加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普查员、马六塘村村民杨文兴哽咽着说:“他们已经被忘记40多年了,人口普查都查不到他们这里,你们能不能帮帮他们。”杨文兴的父亲就是逃到九道垭口村的康复者之一,父亲去世之后杨文兴回到了马六塘康复村。(记者侯玉才)
1
2
3
4
来源:彩龙中国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
相关新闻
清华硕士为缓解抑郁做环卫工:这里面
985硕士裸辞摆摊,是因为喜欢吗?
黑夜中的一抹温暖:他们在深夜悄悄照
百鸟之王扮靓东北乡村:“孔雀姐妹”
援青干部陈实:在青海南部纯牧业县啃
爱心行动
成都彭州市仁爱志愿者:第一批40余吨
新雷锋青年志愿者协会:结核宣传落实
新湾镇志愿者应急救援队:暴雪“五必
湖北武当山消防救援大队筑牢冬季“防
一元罐爱孩子成长
百鸟之王扮靓东北乡村:“孔雀姐妹
援青干部陈实:在青海南部纯牧业县
给一千个陌生人写信
共
0
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公益访谈
公益中国网创始人王生成:公益和慈善急需进一步
【SRC·2022】公益中国网负责人曹胜利:公益,
【SRC·2022】北工商郭毅教授:以负责任的企业
【SRC·2022】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SRC·2022】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会长黄速建:
【SRC·2022】全球报告倡议组织董事吕建中:低
【SRC·2022】原农业部副部长刘坚:勇担社会责
聋人律师谭婷:让法治之光点亮无声世界
董强:社会组织进入乡村服务乡村迎来时代机遇
金锦萍:互联网公益的共生共创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