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若:作为电影《一轮明月》的总策划、总制片,请您结合《一轮明月》给我们公益中国广大网友谈谈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和社会影响力。
周珊薇:“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的心灵咏叹,伴随着弘一大师——李叔同日久弥新,万世流芳;
“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的生命赞歌,使弘一大师缁素皈仰,薄海同钦。
当人们看完电影《一轮明月》,耳边久久回响着这两首歌曲时,高僧大德弘一大师爱国爱民、大慈大悲、坚忍不拔、严以律己的人格力量已深深印在脑海中。
电影《一轮明月》在北京、上海、香港、台湾等地及埃及开罗国际电影节上放映引起了轰动。弘一大师的形象经艺术家濮存昕的表演打动了每一位观众,他们禁不住泪流满面深情地说:“仿佛弘一大师向我们走来,我真想上前向他合十顶礼。”
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年来,电影艺术家们塑造了无数个像弘一大师一样栩栩如生、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他们凝聚秉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民族灵魂和文化血脉,表达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民族的可贵品质和传统美德,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激励人们前进的步伐。
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年来,始终担当着呼唤民族觉醒、讴歌民族英雄、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的巨大作用,同时也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和品牌。
因此一部电影的成功拍摄和上映,它的音画声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社会影响力,是任何文化艺术形式所不可比拟和替代的。
艾 若:作为电影《一轮明月》的出品人,我想您对弘一大师一定研究颇多,请您给我们广大网友介绍一下弘一大师李叔同。
孙增华:弘一大师李叔同是近代中国文化名人,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1880年10月,弘一大师出生于天津的一个富裕家庭、书香门第。弘一大师前半生以李叔同之名,驰誉于文学艺术界。1918年,忽有所悟而出家。出家后,精研戒律,著作等身,成为中国佛教律宗第十一代祖师。弘一大师李叔同是一位文学家、书法家、篆刻家、画家、音乐家、戏剧家、艺术教育家、佛学家、现代高僧。
李叔同在其人生事业绚烂之极,忽然归于平淡成为苦行僧,让多少人惋惜不解其意。然而,李叔同是出家而非出世,是将“艺术来治国救心”提升到以佛教来觉世救世。他选择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他是为“度群生那惜心肝剖”,“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是从事艺术和教育的继续。他至今值得人们景仰,不是他独特的道路,而是他的精神,他的人格,是他对于高远理想的执著和躬行不懈的实践。影片《一轮明月》通过李叔同独特的人生道路,着力表现了他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力量,表现了这位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知识分子为高远理想的坚毅和献身精
神。
艾 若:请您谈谈电影《一轮明月》诞生的深远意义以及予人的启示。
孙增华:电影《一轮明月》在2005年中国电影百年庆典之际诞生了,这是佛教题材影片和佛教重要人物第一次登上影坛、搬上银幕,因此,它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影片。它以重彩浓墨的历史画卷再现了中国近代文化艺术先驱、一代大德高僧弘一大师波澜壮阔的一生。
弘一大师离开我们已经60多年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有无数崇敬者和研究者以全集、年谱、传记、小说、论文等多种形式纪念他的丰功伟绩、传扬他的英名。几十年来,又有多少仁人志士和电影人希望用电影的艺术形式来歌颂他。前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生前一直都有这样的愿望并且为他期盼中的弘一大师电影题写好了片名《一轮明月》。而只有在今天,天时、地利、人和各种因缘俱足才得以实现。《一轮明月》的诞生顺应了时代的需要,顺应了人们对真、善、美、慧的追求,顺应了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伟大决策。
电影《一轮明月》由北京一轮明月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和泉州广播电视中心联合摄制出品,历经五年,创作剧本,筹借资金800多万元拍摄制作完成。
2005年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之际,由来自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全国妇联、总政、教育部、全国总工会、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人民日报社、中国电影报社、电影家协会、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北京电影学院、著名导演、演员、影业院线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组成的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华表奖评委会一致认为该片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爱国主义的优秀影片。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赵实在“纪念中国电影100周年国际论坛”上的讲话中说:“纵观百年电影史,电影在民族进程中的每一个历史关头,都体现出鲜明的爱国主义主题,像影片《松花江上》、《林则徐》、《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黄河绝恋》、《我的1919》、《一轮明月》等,爱国主义主题随着历史变迁和民族命运的不断变化而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一直延续到当代电影创作,始终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和引领时代前进的精神动力……”。
《一轮明月》从200多部电影中脱颖而出,荣获国家政府大奖——第十一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及优秀男演员奖。这一殊荣的取得表明电影《一轮明月》不仅是成功的,而且是前瞻的,它为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影视文艺作品的创作上,宗教题材不是禁区,只要有利于民族发展、有利于国家繁荣、有利于社会安定和谐都会得到党和国家政策的允许,都会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欢迎。
艾 若:请结合电影《一轮明月》,谈谈如何利用电影形式来教化心灵、构建和谐社会。
孙增华:佛法中讲:“一切由心造”、“心能作佛、心能作魔”、“境随心转”等等,无不说明心的重要。古德云:“欲致天下太平,须从根本着手”,这个根本就是挽救世道人心,“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
如果这颗心是充满贪嗔痴的污染之心、烦恼之心,那就是一颗需要挽救之心。因此,能有更多净化心灵题材的电影并且低票价或以慈善公益放映来挽救世道人心,那就真正抓住了根本,因为电影承载着社会责任,它是可以救人救心的。
电影《一轮明月》中弘一大师说:“念佛不忘救国……”,“庵门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印光大师说:“因果之法乃是救国救民之急务,要让人们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想挽救世道人心,必须从此入手哇”;太虚大师说:“我提倡佛教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人们做一个人格圆满的人,推而广之呢,便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人人都是佛,处处都是佛国。”大师们震聋发聩的心声,忧国忧民的情怀,通过音画声的传递将引起无数人的共鸣,震撼和净化着每个人的心灵。
如果这颗心是爱心、慈悲心、无畏心,那么爱心的对象是一切还没有觉悟的众生,要用真诚的爱心去帮助他们觉悟,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深信因果。帮助的事很多,关键是帮助人们觉悟,唯有觉悟才真正解决问题。而电影正是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形式和手段之一。
教育人和关心下一代,应该从电影做起,就青少年的爱好,就他们在不舍娱乐中帮助他们去恶向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因果观。国外电影大片到国内大片的票房都逾几千万上亿元,足见电影的观众之多。但多少青少年沉迷在一些魔幻、虚拟、暴力的电影大片中步入歧途,怎不让人忧心忡忡。而电影《一轮明月》是要在千千万万人的心中播撒真善美慧的种子。让更多的青年人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使这部电影为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做出贡献。
艾 若:两位老师为弘扬弘一大师的精神拍摄了电影《一轮明月》,那么两位老师所理解的人天楷模——弘一大师的崇高精神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周珊薇 孙增华:第九届政协副主席、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一篇《弘一法师》序言中写道:“大师,国内外缁素,仰其高德,敬慕之情,久而弥笃。”弘一大师离开我们已经很远很久了,为什么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他无限崇敬和缅怀呢?那就是因为他的人格力量在吸引着人们,是因为新世纪对弘一大师崇高精神的迫切需要,是因为时代呼唤弘一大师“乘愿再来”。
弘一大师的创新精神
影片《一轮明月》中前半部分充分展现了李叔同为中国近代文化所作的贡献。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音乐刊物《音乐杂志》,并且将五线谱带回了中国。留学期间创办“春柳社”,为国内赈灾排演话剧《茶花女》,又把话剧带回了中国,是中国话剧的奠基者。他还将人体素描带回中国,进行人体模特教学。好友夏丏尊评价此事说:“咱们浙江一师在中国教育史上开了个先河,了不起的大事。”他在教学中向学生们介绍西洋乐曲,如将美国人的《梦见母亲》并重新填了词,成为近100年来传唱不绝的歌曲《送别》。
李叔同为母亲丧礼移风易俗,唱挽歌,致哀辞,献花,行鞠躬礼。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首开追悼会的先例。在一百年前,他就用创新的方式来体现孝道、至爱和哀荣。
出家后,他的创新精神体又现在佛学方面,他写的《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就是典范之作。佛学家高文显在《弘一法师的生平》中赞叹此事说“实在足以惊天动地泣鬼神。因为他把佛教的戒律用图表或图解画出来,完全艺术化了。”从而使《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在佛教律学上永垂不朽……”
弘一大师对世间万物的博爱平等精神
仅从弘一大师为编绘《护生画集》倾注的心血,拳拳之心,殷诚之愿力,可知他的慈悲之心,博爱平等精神是怎样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护生画集》是1927年弘一大师与画家丰子恺酝酿的一个呼吁仁爱、劝人从善戒杀的计划。由丰子恺绘画,弘一大师配诗,于1929年2月,大师50岁时出版第一册。那时大师保护动物生灵的意识就非常强烈。他对丰子恺说:“所绘的画笔调优美流畅,还要耐人寻味,令读者生起悲悯之情,唤起人们珍惜生灵的慈悲心”。
弘一大师还在给丰子恺的信中说:“70岁时请仁者作第三集,共70幅;80岁时作第四集,共80幅;90岁时,作第五集,共90幅;百岁时作第六集共百幅,护生画集于此圆满。”
弘一大师在其年迈体虚抱病时仍然为《护生画集》配写诗文,当预知自己不久于人世又给挚友夏丏尊写信“《护生画集》续编事,关系甚大……。”
弘一大师圆寂后,在丰子恺不懈地努力下,由马一浮、夏丏尊、李圆净等名家写文,终于在1973年完成了《护生画集》100幅。
当人们捧着全套六本《护生画集》,感受着弘一大师对生灵的护爱,便无比思念这位将“爱”诠释成“慈悲”的圣人。
弘一大师的爱国爱民精神
弘一大师爱国爱民的精神,忧国忧民的情怀贯穿着他的一生。
面对清政府腐败无能,黄河发大水,李叔同发出“想我中华泱泱大国,人民勤劳智慧,传承五千年文明,如何落入这等骇人听闻的苦难”的呼唤声。
1905年,李叔同25岁时创作了《祖国歌》刊登在上海“沪学会”刊物上,在当时传遍大江南北,全国各地的许多学校都选作教材:“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大国民,谁与我鼓吹庆升平!”1907年,李叔同在日本东京留学期间创办的“春柳社”为国内淮河发大水进行赈灾义演,通过话剧把以天下为己任的救世情怀抒发出来。
1911年,李叔同从日本回到中国,随后写了一首《满江红》:“皎皎昆仑,山项月,有人长啸……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抒发壮怀激烈的革命豪情。
李叔同出家以后,由“艺术”来治国救心提升为以佛教觉世救世。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他大声疾呼:“吾人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时不能共纾国难于万一,自揣不如一狗子!”他还反复书写“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与百姓结缘并加了跋语:“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他让寺庙多腾出一些禅房,多省下一些粮食尽可能地安置难民,并把仅有的一副水晶眼镜卖了换做道粮。他在厦门、泉州组织抗日救护队,并号召僧侣居士们起来抗日。“我们佛教是讲报国恩的,当下民族存亡,危在旦夕,僧侣们以及所有学佛人,要庄严国土,救国于危难……”。此时他创作了歌曲《大中华》:“万岁万岁万岁……建国五千余岁……”
弘一大师把济世度生、救国救民的深情和佛教信仰相结合,这是这位爱国知识分子所选择的独特道路的一个特点。
弘一大师严以律己的精神
弘一大师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是他的严以律己和认真精神。他一生做人是凡事认真而严肃的,他学一样像一样,做什么像什么。他做教师时重育人,重身教,重人格素质的提高,培养出丰子恺、刘质平、潘天寿、吴梦非、李鸿梁等众多名家。他出家做和尚就像个和尚。在佛教许多宗派中,律宗是最重修持最难修的一宗,他不但深入研究而且实践躬行。
当他应邀到青岛湛山寺讲律,受到僧俗两界热烈欢迎时,他对主持倓虚法师说:“你们对我的欢迎搞得太张扬了……如果讲律的人自己不严格持律,还怎么开口呢?我要约法三章:一我不为人师;二不要为我开欢迎会;三不要登报扬名。”
出家20多年,他始终以戒为师,衣不过三,食不过午,其艰苦卓绝令人惊叹。他的铺盖是用破席子包着的,一条薄旧的被子把衣服卷起来作枕头。夏丏尊见他的毛巾又黑又破对他说:“换一条吧,又不是什么贵重物件,”他说“好用的,好用的,和新的差不多”。吃饭时,桌上不过是些萝卜白菜之类而且菜里没有油,令见的人都哭了,而他却把好友们寄给他的供养都捐给了抗战。
弘一大师挣脱了名闻利养的桎梏,形成了他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
弘一大师为人类的奉献精神
弘一大师的前半生是一位中国近代文化艺术先驱,他在文化艺术上的崇高建树是对人类的重要贡献。然而他并不满足,他以大无畏的精神,舍离妻儿家庭,心无挂碍地、完全彻底地以普渡天下众生为己任。他的弟子大画家丰子恺在《我与弘一法师》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层楼说:“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他们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探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就最深刻地诠释了弘一大师所走的人生之路,是一条为人类不断探求不断思索不断寻觅不断升华的觉悟之路。他临终弥留之际书写“悲欣交集”四个字:欣慰自己证得“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境界,悲悯那些在欲望和烦恼的苦海中沉沦的人们。
写不尽的弘一大师……
弘一大师一生所蕴涵的思想、文化意蕴,博大精深,永远写不尽,说不完。他那富于传奇色彩的迈向生命大美的心路历程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魄,使后来者惠益无穷。
在电影《一轮明月》全国慈善公益放映之际,我们怀着无比惭愧之心,限于我们的水平不能拍摄出弘一大师之万一;我们更怀着无比感恩之心,感恩尽法界虚空界一切助缘。
让我们一起满怀真情地观看电影《一轮明月》,瞻仰弘一大师的法身舍利——他的思想精神、他的文学艺术、他的德望风范、他的人格魅力、他的学佛持律、他的大慈大悲、他的明月光辉。
相关专题链接:
公益行动:大爱慈悲,永不言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