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中国记者“勿忘人民”
编者按:今天,200年11月8日,中国第七个记者节,一个不放假的工作节日。 在记者节到来前夕,一篇《我是弱者,因为我是记者》的文章引起人们的热烈讨论。很多人搞不明白:曾经的“无冕之王”,怎么沦落为“新闻民工”?掌握“话语权”的记者们也需要“保护”?中国记者的责任在哪里?中国记者的现状又如何呢?
人民乃一切之本。穆青,中国新闻界的脊梁与旗帜,他的一生都没有忘记过人民,他把爱心和忠诚奉给了人民。当岁月的风雨远去,穆青不仅留给千千万万老百姓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而且带给人们太多的沉思和怀念。穆青的激情和力量源自“勿忘人民”,我们当前的记者又有多少人“勿忘人民”呢?
11月8日,我们纪念中国第七个记者节,我们也要再一次提醒中国70多万新闻人——无论我们有多么辛苦,多么辛酸,我们一定要“勿忘人民”。
200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记协《关于确定“记者节”具体日期的请示》,同意将中国记协的成立日11月8日定为记者节。记者节像护士节、教师节一样,是我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之一。按照国务院的规定,记者节是一个不放假的工作节日。
新中国成立前就有记者节。从1933年到1949年,每年的9月1日,新闻从业人员都举行各种仪式纪念这一节日。
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明确规定了“记者节”,《办法》对年节和纪念日放假规定这样表述:“其他各种纪念节日如:二七纪念、五卅纪念、七七抗战纪念、八一五抗战胜利纪念、九一八纪念、护士节、教师节、记者节等,均不必放假。”但因为当时没有确定具体日期,因此长期以来中国新闻从业人员一直未过记者节。
1999年9月18日颁布的《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再一次明确列入了记者节。2000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记协的请示,同意将11月8日定为记者节。
11月8日也是中国记协的成立日。1937年11月8日,以范长江为首的左翼新闻工作者在上海成立中国青年记者协会,这是中国记协的前身。60多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记协为团结广大新闻工作者,推动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以及在开展国际新闻界友好往来等方面作出了显著成绩。确定中国记协的成立日为记者节的日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新华社社长田聪明同志(右二)在新华网总裁周锡生同志(右三)陪同下,在新华网仔细查看网络新闻编发情况,听取工作情况的汇报。(资料图片)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田聪明今天撰文祝贺第七个中国记者节——
今天(11月8日)是中国记者节,借此机会,我谨代表中国记协向荣获全国新闻界最高奖的同志们致以热烈的祝贺,向长期辛勤工作在新闻战线的70万新闻工作者致以节日的亲切慰问和崇高敬意。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工作。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对中国记协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希望中国记协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进一步发挥党和政府联系新闻界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长春同志代表中央发表了重要讲话。新闻战线的同志们备受鼓舞,备感振奋,备受鞭策,备感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把新闻工作和队伍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全文]>>>
记者节到来前夕,一篇《我是弱者,因为我是记者》的文章引起人们的热烈讨论。很多人搞不明白:曾经的“无冕之王”,怎么沦落为“新闻民工”?掌握“话语权”的记者们也需要“保护”?
实际上,记者的日子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自由自在、风光无限,也不向传说中的那么落魄,那么悲凉。作为“靠头脑吃饭”的群体,最痛苦的可能不是没有饭吃,而是希望的渺茫,求索的熬煎。
理想和现实的距离有多远? 记者的门槛有多高? 有多少记者沦为“新闻民工”?[全文]>>>
中国新闻事业快速发展 从业人员达70多万
随着中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新闻从业人员不断增加。
到2005年,中国正式持有新闻记者证的有15万余人,98%以上拥有大专以上学历,新闻从业人员达70多万,并显示出中青年多、高学历者多、多民族且男女从业者各半的时代风貌。很多记者一专多能,集文字、摄影、摄像、录音、外语等技能为一身,活跃在新闻采访第一线。 [全文]>>>
11月8日,对于70多万新闻从业者来说,是一个没有休假却倍感荣耀的节日。
这一天,我们为自己是一名记者感到骄傲和自豪,又为我们身负的重任而时时自省自警,告诫自己:勿忘人民,勿忘职责,勿忘铁肩道义。 “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记者手中的笔,重似千钧。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增强社会责任感,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
作为新闻记者,在新形势下,在社会大变革的热潮中,如何才能发挥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作用,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统一起来,这就要求我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只有这样,才能采写出反映和讴歌中国人民巨大创造力的生动历史。[全文]>>>
穆青同志晚年不断以“勿忘人民”这四个字激励和教诲青年新闻工作者。
“勿忘人民”的含义是什么?人们可从穆青60多年的新闻实践中找到答案,也可从他多次的谈话和文章中领会其真谛。穆青同志去世后,我翻阅了手头的资料,发觉重温穆青同志在历次谈话和文章中关于“勿忘人民”的教诲,对于新闻宣传战线开展学习穆青活动是非常有益的。
“勿忘人民”是防污染、抗腐蚀的有力武器,是抵制各种社会公害和行业歪风,坚持社会主义新闻道德,维护无产阶级新闻队伍形象,为新华社护牌强牌的千钧棒!有了它,就可以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公而忘私,大公无私,产生无穷的力量,战胜各种邪恶。 [全文]>>>
(综编/airuo)
相关链接:
[综合]记者,肩负起时代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