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论坛下的北京:奥运会交通预演版
和讯2006.11.05 14:22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李平 张庆源
11月3日上午,天安门广场,花团锦簇,游人如织。但广场周边的主干道比起往日,显得格外清净。
此时,广场东侧不远的北京饭店里,正在举行“部长级会议开幕式”。这个开幕式是“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序幕。此次峰会上,50位国家元首将齐聚北京。
为了这次峰会,北京市相关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了一整套交通管制方案。
有关交通管制的通告及详细信息,7天前就通过媒体对外公布,官方要求市民予以理解和配合。
管制方案开始实施之后的11月2日、3日,北京的长安街上,除了公交车和各类特勤车辆,呼啸而过的几乎全是会务车队。
“一般社会车辆都选择绕行了,毕竟这是国家大事,老百姓都能理解和配合。”在木樨地执勤的一位民警告诉记者。
事实上,这次参加北京峰会的代表和随行人员只有3800人左右,但北京市采取了前所未有的交通保障措施:重点路段交通管制、限制外地车辆进京、封存80%以上的公车、中小学提前放学、市民上下班错开交通高峰……
11月3日下午,北京奥组委交通部一位人士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承认,这是一次关于2008北京奥运交通保障方案的演练。
交通管制下的北京
“在我的经历中,这次的交通管制措施确实是空前的,很多措施都是第一次实施。”一位北京市交管局人士告诉记者。
近50位国家元首齐聚北京,这也是前所未有的。“这次接待外国领导人的规模创了建国以来的纪录,这要求北京要实施一些非同寻常的交通和安保措施。” 上述人士表示。
这些措施之一是,当局破天荒地封存了大批公车。按照北京市政府的要求,“驻京中央、国家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要按照50%,市属各机关、单位以及外省市各级驻京机构要按照80%的控制指标封存所属公车,封存车辆不得上路行驶。”
根据交管部门提供的信息,截止到10月31日晚6时,已有49万余辆公车入库封存。这些车辆的信息都被录入专门的监控系统,一旦私自上路就会被查处。就在11月2日,北京市查获了43辆违规上路的封存公车,交管部门将逐一追查违规车辆所属的单位。
“一旦被查获,相关单位将面临政治处分。”北京市交管局新闻中心工作人员宋泽宇告诉记者。按照北京市政府内部规定,“峰会”期间凡因封存车辆私自上路以及所属人员、车辆发生影响“峰会”顺利进行的交通事故的单位,要在年终考核时实行“一票否决”,并逐级追究相关领导责任。北京市副市长吉林甚至表示,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发生交通事故的,市监察局也必须介入追查。
“此次控制交通流量是通过首先限制公务用车的手段实现的,而没有让市民的车按牌照单双号进行管制,这在市民中,反响很好。”顺义区政府官员对记者表示。
对于外地进京车辆,根据北京市交管部门10月25日发布的通告,悬挂外省市号牌的机动车辆只准在五环路以外道路通行,也禁止驶入机场高速公路。用官方的说法是,“以外保内。”为此,交管部门在周边主要进京道路上设置了16处检查站,以及28个治超站,发现不合格车辆立即劝返。
位于北京南三环的分钟寺桥,是京津塘高速天津进京方向的必经之地。11月1日,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内,记者没有看到外地牌照车辆进京。而在平时,在这个方向上,天津牌照的车占到了相当的比例。
据悉,在中央有关部门的协调下,河北、天津交警已经在各自的辖区内设立了卡哨,禁止不符合规定载重货车驶入高速公路,提前检查劝返不合格进京车辆。据悉,为此北京市设立了5道防线,层层设防。
据统计,11月1日零时起至次日7时,各进京检查站共检查外省市进京车辆37181辆,对7431辆不合要求车辆进行了劝返。
官方的诸多努力取得了成效。
喧嚣的北京变得前所未有的恬静、从容,往日被贬为“首堵”的北京公路系统,迎来了少有的畅行记录。
11月1日,参加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代表,集中抵京。早上9点,北京市交管局指挥中心大屏幕显示的情况是,北京市区重点的拥堵路段,官园桥上、航天桥上、万泉河桥上双方向行驶畅通,而在平时,这些地段都是拥堵报警较多的地区,平时的行驶速度不足20公里,而今天能达到70公里。
即使没有涉及勤务的路线,车流量也明显减少。在平日拥堵不堪的北三环上,一位司机甚至告诉记者,“开到140公里没问题。”
沙特驻华大使馆司机王先生告诉记者,10月31日他去机场接沙特来的一位部长,回城时,恰好遇到非洲国家元首抵京的车队。机场路上提前五分钟开始封路,等到车队通过后,还要等几分钟才放行,一般需要等20多分钟。
遇到这么大的事情,大家都能理解,他说。
神秘的交通保障预案
北京市有关部门表示,除了因为此次论坛规格高之外,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检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准备水平。而交通,显然是高层担心的重中之重。
早在今年9月14日召开的奥运立法协调工作会上,奥运交通环境的治理和保障等问题,就被要求制定规范性文件加以解决。据悉,主要内容包括交通管制、禁止外地车辆入京、封存公车、企事业单位放半个月长假等等。
奥组委交通部人士告诉记者,他们确实对奥运期间北京的交通压力作过评估,“相关信息已经跟市政府相关部门沟通过,作为他们制定交通预案的参考。”
但他表示奥组委没有参与此次峰会交通管制方案的制定和执行,“按照权限和分工,涉及交通设施、交通秩序治理等问题,由北京市政府负责解决,我们只提供一些建议。”但他承认奥组委对这次“演练”的成效很感兴趣。
北京市交管局一位负责人介绍,从9月开始,北京市交管局对需要进行交通管制的道路进行了初步评估,确定峰会期间勤务路段,涉及到北京市的120条主要道路,长度达到170多公里。接下来,他们开始勘察各重点戒严路段,并且在重点路段进行了演练,并最终在10月份对整个方案进行优化完善。10月底,在交通系统内进行内部传达,并着手向社会公布。
据了解,北京市为筹备此次演练,曾计划要放7天假,但后来放弃了此项措施。
北京市一位官员对记者表示,此次论坛期间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不少属于基于未来预判的一种试验。比如,封公车的数量,涌入北京的人数是考量的一个重要依据。“论坛结束后,我们将针对这次演练出现的情况,进行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为奥运会的交通方案积累经验。”
一次值得尝试的试验
9月26日上午,北京市委召开全市领导干部大会,部署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接待工作。北京市委书记刘淇要求,把这项活动的服务保障工作,作为对2008奥运会筹办工作的一次演练,“把北京最美的形象留给世界。不仅美在大街上,还要美在小巷里,美在人心中。”
10月27日北京市政府给全市市民的一份公开信呼吁,市民要“共同当好东道主,为‘峰会’营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作出贡献。”
10月26日下午,由民间自发组织的“绿色出行、奔向奥运、少开一天车”大型环保公益活动正式启动,180家社会环保机构向北京20万车友发出倡议,号召广大市民在论坛期间,“不开车或者少开车”。
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也随后表示,“在11月2日到5日不开车。”
11月2日下午的和平里第三小学,往常在下午4点半才来接孩子的家长,这次提前了两个小时。学校在下午2点半就放学了。虽然提前放学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不便,但家长们大都表示理解。
家住天通苑的黄女士表示,政府事先通过新闻媒体发布信息,自己也提前做好了相应的准备,因此没觉得太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