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工程的“三张脸”
综述/艾 若 图/解海龙 北青网
2002
“大眼睛”苏明娟
1991年4月,安徽省金寨县双河乡张湾小学,
不管生活多么艰苦,苏明娟同学仍然刻苦学习。
15年前,—张极具感染力的照片——《大眼睛的小姑娘》轰动海内外。那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乌黑透澈;那是一双失神的大眼睛,隐约闪现着晶莹的泪光,流露出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对生活的无奈与叹息,对校园的留恋与惆怅。那双大眼睛,向世人喊出了“我要读书”的心声。这张照片感动了一代中国人,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定为希望工程的“形象标识”,广泛地用于希望工程公益活动。从此,人们记住了《大眼睛的小姑娘》,同时也记住了它的作者解海龙。
如果说能有一个人用照相机推动一场撼天动地的运动的话,那就是解海龙与他的希望工程摄影纪实。希望工程是中国青基会1989年发起实施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其宗旨是:助农民的后代人人有书读。17年来,募集资金30亿元人民币,资助贫困学生289.7万名,援建希望小学12559所,援建希望网校200多所,捐建希望工程图书室13000多套,捐赠三辰影库3000多套,培训乡村小学教师30000多名。
1980年,解海龙开始学习摄影,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摄影技术明显提高,但题材杂乱,更没有个人风格,后来成了追逐各种摄影比赛奖项的“获奖专业户”。终
从1987年起,解海龙开始进行“中国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调查,他几乎走遍了中国最偏远、最贫困的地方,拍摄了大量的专题照片。1990年,当解海龙再次去农村进行艺术创作时,发现许多贫困地区的农家孩子因生活困难,不能入学受教育。这些孩子渴望读书的心情深深地打动了解海龙,他到处翻阅资料,了解中国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得知中国仍有两亿文盲,世界上每4个文盲当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这对他冲击很大。于是,他决心用照相机把他们记录下来,告诉富裕地区的人们,只要你能伸出双手帮帮这些孩子,他们就不会成为文盲。
“小光头”张天义
1991年,他与希望工程结缘——在北京王府井碰巧看见团中央正在宣传希望工程,“从此就像单干户找到了组织”。当时的解海龙是北京崇文区文化馆一名年近40的普通干部,从此成了希望工程的志愿者。在以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背着装满相机和胶卷的厚重行囊,足迹和镜头覆盖了大半个中国,用照片忠实地记载了那些失学儿童的心酸。仅1991年这一年间,他就跑了全国的12个省、28个贫困县,接触了上万名儿童。
1992年4月,解海龙将其中的部分照片放大送给周围人审阅,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感受。所有看了照片的人都有一个同样的感觉:就是为了这些孩子们捐款。尤其是那一幅《大眼睛的小姑娘》,谁见了都会受感染。许多人将捐款寄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不到八个月时间收到善款上亿元。许多人在汇款单上写道:请把钱转给“大眼睛的小姑娘”。这之后,解海龙又接着在北京、武汉、广州、珠海、青岛、上海、合肥等地巡展,所到之处,即起轰动。
同时,台湾岛的台北、台中、高雄三大城市巡回展出了解海龙影展,岛上的一些媒体刊出他的照片,并以题为“发挥了最大影响力的当代中国摄影家”为题进行连续报道,在台湾轰动一时,这也是海峡两岸史无前例的。
1994年1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人民大会堂举办“跨世纪的钟声”大型义演,希望工程的56幅作品在那里展出,这是中国第一次在这里举办个人影展。
1994年8月,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东方之子”栏目为解海龙制作了专题片。
1994年10月,《我要上学》摄影集出版,画册发送到党和政府各级领导以及社会各界名流那里,他们都不同程度地捐款,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捐款在西藏等地援建希望小学。此后的日子里,报刊,电台、电视台、机关、学校、企业不断的报道他和《希望工程》的摄影传奇,他先后赴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地进行巡展并做演讲,也不失时机地利用各种机会向别人讲述每一张照片后面的故事,以求能够发动更多力量,帮助贫苦的孩子们能有机会去学习。
1996年,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授予解海龙“特殊贡献奖”;1997年,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解海龙“特别荣誉奖”;1998年,解海龙人围中央电视台经济台“改革开放 20年20人”特别节目。
“大鼻涕”胡善辉
解海龙为唤起社会各界参与支持希望工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所拍摄的纪实照片,涉及到失学孩子的,全部复了学;涉及到危困教室的,全部建成了希望小学。正是由于他震撼人心作品的影响力,才有了希望工程今天的辉煌成绩。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负责人说:“海龙的一张照片经常会引来一所学校,甚至不止一所。”他还说:“人们了解希望工程,大都是通过他的图片,首先是被他的作品深深打动,于是便纷纷奉献爱心。”,"如果说希望工程发展到今天取得了一定成效,要论功行赏的话,解海龙当记大功、行大赏"。
“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说明你离战火还不够近”,这句世界著名摄影家卡帕的名言成了解海龙实践自己摄影创作理念的一个尺度。他在地图上凡是等高线密的地方他就划圈,大别山、太行山、沂蒙山、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全圈了进去。
这一划意味着从此把自己重新推向远离都市的艰苦生活,去过吃方便面,住廉价的招待所。乘坐慢车的日子。他曾在火车上过大年初一;曾在长途汽车上,对付过拿刀的劫匪。
但他的内心却有着从未有过的充实,他常常流着泪来访,流着泪拍摄,用相机记录和讲述许多闻所未闻的故事,并在这样的采访拍摄中理解一个摄影家的真正使命,心灵一次次得到净化。这样的采访解海龙坚持了10年,行程数万公里,到了26个省的120多个县,拍摄了数千张照片具有视觉感染的照片。
1992年,在中国摄影界艺术节华丽的展厅里,解海龙临时挤进去的小小的展台挤挤挨挨放了40幅照片,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些照片让参加开幕式的2000多名中外嘉宾频频驻足,那沉重而苦涩的露天课堂;那个天天背砖换学费的女孩;倒塌的破窑教室里那些茫然的目光—……无数颗心被这些真实的瞬间撼动着。有的教师看后拉来了整个班级的学生;有的军人当即掏出身上所有的钱;有的外地观众急着联系把这个展览办到他们那里。没有台面,不知谁先在照片前的地上放了钱,结果很快堆成了一座钱山。那些天,有上万人在展板前捐款签字。那以后,“大眼睛苏明娟”抑郁而充满渴望的眼神,差不多成了希望工程的标识;与海内外亿万中国人的目光默默对视。
此后解海龙不停穿梭于城市乡村之间,应邀把展览办到了全国各地,办到了台湾,甚至办到了美国、加拿大。每一次展览都会引发一场倾情捐献……有人说解海龙是用相机的快门,推动了一场运动。
当过兵,进过工厂的解海龙说他热衷于到基层去掏那些埋在沙子里的金子,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当作自己创作的源泉。他实实在在地觉得中国的国情现实不需要他去为某些人和事去锦上添花,而需要真正关注老百姓的生活状态,这也是一个摄影工作者的良心。
1998年的张北地震、内蒙古阿尔山大火、南方洪水,解海龙都风尘仆仆赶到现场。在湖北省监立县,解海龙经历了为全局利益放水淹田的揪心时刻,执行放水任务的一方和不能容忍毁灭自己家园的一方严重对峙,剑拔寄张。此时解海龙不知哪儿来的勇气、见他往高处一登,亮开嗓子,推心置腹讲了一番话,他深深的理解、朴素的表白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力,人们流着泪。渐渐把那些险些用作对抗武器的铁锹、镐头竟挥向堤坝……解海龙不失时机地按下快门,这组《悲壮的弃守》被赋予强烈的感染力,出现在多家媒体上。
如果说遇到突发事件必到现场是出于职业摄影家的本能,那么,解海龙平时下基层更多追求的是静态中的深入,是平中见奇的功力、在一次几个部委组织的扶贫助残的活动中,解海龙和一伙儿摄影记者来到山东龙口,大家都在采访拍摄的时候,他一个人仍悄悄在村子里转悠。他走着,问着,看着,思索着,一户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的特殊的家庭进入了他的视线,这个家庭多年来不屑寻常的故事被他挖掘出来,并敏锐判断出这里面所蕴含着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巨大精神力量,这篇摄影纪实报道《亦真亦幻难取舍》感天动地,发表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女主人王淑英后来作为扶贫助残劳模被请进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也是一次集体采访,解海龙发现了那个的唇腭裂患儿小落落和他被贫苦的农妇收养的曲折经历,跟踪拍下的非同寻常的《落落的故事》……在社会引起极大轰动,美国前总统布什亲切接见了手术后痊愈的落落。
希望工程的“三张脸”首次集体亮相
“大眼睛”苏明娟
“小光头”张天义
“大鼻涕”胡善辉
作为摄影传播到中国后影响力最大的摄影师,解海龙的摄影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艺术行为或者新闻报道,他对摄影的运用,提示了照片的传播所带来的对社会影响力,这是在摄影早期先驱刘易斯·海因人道主义的摄影运用的榜样下,对关心人类弱小群体的直接继承,被誉为中国的刘易斯·海因、尤金·史密斯。而他的照片,在视觉上的均衡效果,又是传统的中国人的观看方式,所以在中国人的审视下,显得格外具有感染力。解海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人,温和善良,愿意帮助别人。在中国,众多的孩子正在领受他的照片所带来的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