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花木兰:纪向寰的爱国歌唱
2006-10-31


 成为花木兰是她的理想

——军嫂纪向寰的爱国歌唱

jljxhgq
 
 
她从小向往军营,成为军中花木兰是她人生理想;她自身条件优越,参军未成却与一个家徒四壁的军官牵手人生;她天生爱国,清楚现在是商品经济社会,却按捺不住满腔的爱国激情,自费几万元出版一本题材严肃的诗集———《国旗颂》

……

新闻背景

2005年盛夏,一本题为《国旗颂》的诗集由北京群众出版社正式出版。此诗集出版后,因题材重大,思想性与艺术性精湛,是建国50多年来全国惟一一本全面描写五星红旗的诗集,迅速被中央党校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和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等25个国家级单位永久性收藏。诗集内容大部分被《中华读书报》、《文化周刊》等多家新闻媒体相继刊出。日前,记者走近这部诗集的作者———驻军某部军嫂纪向寰。

“嫁给军人,让我更懂得了什么叫崇高。”

见到纪向寰时,当她亲切地出门迎接,记者不禁为之一怔。朴素的衣着、高雅的气质,让人感到她的为人竟与她的作品一样谦和、美丽。与她这次零距离的接触缘于她写的那部《国旗颂》。200多首诗,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主体化地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国旗艺术形象。通读后,不仅让人为五星红旗而自豪,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采访就在纪向寰不足15平方米的书房里进行,记者慢慢地走进了她的内心世界!

1997年元旦的夜晚,一对热恋中的男女在静夜中进行着深情的对话:“家里来信了,我母亲出了车祸,现在生命垂危。家人希望我俩的事有个结果,我看……就这样算了吧。”小伙子面部肌肉在抽搐,痛苦之情溢于言表。“那……我们结婚吧……”俊美的姑娘红了脸,低着头,双手不停地搓着辫梢。小伙子叫石西毛,出生在湖北省云梦县一个农民家庭,父母靠天吃饭。家中兄弟姐妹五人,他排行老三,家境十分清贫。1987年12月,石西毛入伍到驻吉林市某红军团八连。1991年9月,通过勤奋学习,考取了大连陆军指挥学院,掀开了他军旅生涯崭新的一页。姑娘就是纪向寰,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在吉林市博物馆任讲解员,由于心灵手巧、业绩出众,颇受领导和同事们好评。1996年4月,他们经热心人牵线相识。

据纪向寰讲,受《英雄儿女》、《雷锋》、《洪湖赤卫队》等红色影片、书籍影响,她自幼就对军营有着一种莫名的向往。学生时代的她经常泡在图书馆,对《解放军生活》、《中国国防报》等报刊爱不释手。军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高贵的品质,加深了她对那身绿军装的向往与崇拜。她坚定一个信念:要当名英姿飒爽的女兵,像花木兰一样在军中建功立业。后来愿望破灭后,他决心嫁给一个军人圆自己的梦想。与石西毛见面后,俩人就擦出了火花。在姑娘眼里,石西毛这个皮肤黝黑的小伙子,虽无出众之貌,却满脸的忠厚、坚毅;虽无殷实的家财,但他渊博的知识、优良的品质,分明是无尽的精神财富。没过多久,他们便相爱了。彼此间谈理想,谈人生,心心相印。但这看似甜蜜的爱情却违背了姑娘父母的心愿,在整个大家庭中,纪向寰是家族中的希望和目标,父母亲友都盼着她找一个家庭条件优越,能有时间陪她的男孩为伴。但纪向寰不管这些,她始终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在她的一再坚持下,开明的家人默许了他们的感情。1997年元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纪向寰与石西毛牵手走到了一棵月桂树下,圆满了这段姻缘。结婚仪式简单得令父母亲朋吃惊:没有新房,住的是纪向寰单位一间六平方米的废用水房;没有冰箱、洗衣机、电视机,没有组合家具,更没有当地娶新娘必不可少的金银首饰……只有一张床和亲友赠送的一张旧饭桌,简单收拾收拾后,铺上红缎行李,这就是这对伉俪的全部家当。他们的“寒酸婚姻”成为当地大姑娘小媳妇茶余饭后的谈资。然而,小屋里的呢哝私语,却将他们的爱情得到升华。“后悔不?”石西毛问。“瞎说啥嘛,你不就是我最大的财富吗?”纪向寰依在石西毛宽阔的肩头,甜甜地笑着。

婚后的日子清淡中透着苦涩,平凡中融着甜蜜。因为经济很拮据,为了省钱,俩人长途跋涉回乡省亲时,没有坐卧铺。著名景区黄鹤楼离石西毛家并不远,纪向寰为省几十元门票钱,只要求丈夫带他在围墙外转了三圈,并用一句“浪漫”来安慰爱人。她告诉记者:“尽管当时生活很苦,但我从一个军人身上看到了许多。嫁给军人,让我更懂得了什么叫崇高。”她回忆,1998年3月,石西毛因工作突出,被破格提拔为连长,那是她最快乐的事情,因为她知道丈夫工作的是一个多年的后进单位。那段时间,石西毛经常长在部队里不回家,每次她去部队看他,石西毛不是帮战士补课,就是带领战士训练。有些战士不爱学习,他就耐心地讲道理,那认真负责劲,让她对丈夫有了更新的认识。她觉得丈夫身上有太多的精神营养需要自己去汲取。纪向寰坦言:“这些,为我后来写就《国旗颂》做了最好的铺垫,那是一名军人对祖国最好的爱啊!”

三年磨一剑,激情铸就《国旗颂》!

我甘愿为您抛洒一腔热血/化作大地上的杜鹃/映衬您那鲜红的容颜/我甘愿为您承担所有的苦难/铸成中华儿女的魂魄/献上对您痴情的眷恋/我对五星红旗/望之弥高/仰之弥坚/赴汤蹈火/不辞万难……诗歌是一种最浪漫的表现形式,国旗是最严肃的国家象征,通读《国旗颂》,200首赞美国旗的诗歌让人感到热血沸腾,记者埋藏在胸中很久的爱国热情被华美的诗篇所唤醒。里面的每一首赞美国旗的诗都折射出纪向寰的热情、热血与沸腾的脉搏,在品味中似乎聆听到了她创作时的灵魂感动。艺术源于生活。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纪向寰自幼爱好文学,诗歌更是她的最爱。早在学生时代,她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之路,相继有50多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文学作品在全国各类报刊上发表。一次偶然机会,唤发了她创作《国旗颂》的冲动。

有一次,学校老师为纪向寰的侄子布置了一篇歌颂五星红旗的课后作业,侄子向纪向寰求援。纪向寰诗人的神经被极大地触动了,她开始花费大量时间查阅资料,但令她吃惊的是,找遍了吉林市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发现描写国旗的文章竟然少之又少,尤其歌颂国旗的诗歌更是寥寥无几。“国旗是国家的象征。祖国兴旺发达、军队雄壮威武、人民安居乐业,江山如此多娇,却没有一部专门歌颂国旗的书籍实在是一大憾事!”那段日子,纪向寰一直把这件事当成了一个心病。没过几天,报纸上的一则消息再次坚定了她创作《国旗颂》的信念。一次,中日友好协会组织活动,要求中、日各20名小朋友分别画出自己心目中最美好的形象。中国小朋友大多画的是变形金刚,而日本小朋友无一例外画的是不同姿态的太阳旗。此事成了纪向寰心中的隐痛。“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帮助他们树立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我要用我并不笨拙的文笔抒写出国旗的华美篇章。”

创作路漫漫。此后的日子,纪向寰除了上班、照顾丈夫,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创作上了。有人劝她,这么累,总熬夜女人最容易老,但这一切根本阻止不住她创作的激情与欲望。生儿育女是每个女人的责任和愿望,更是每个女人至尊的荣耀。可为了写好书,已是35岁的纪向寰只能在世俗、不解的目光中做晚育的模范。

三年磨一剑。2005年盛夏,由纪向寰自费几万元出版的这部《国旗颂》终于面世了。里面汇集了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取得的重大成就,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科技、体育等诸多领域,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主体化地描写了国旗的巨大魅力。“这部诗集的出版问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深厚积淀,是新中国成立至今党为人民做出的重大贡献,是作者近三十多年心血的结晶,是我们广大人民内心的冲动,是我们每个人灵魂深处的悸动。”京城文化界的一位名人如此评价。“2004年雅典奥运会期间,我几乎天天都守在电视和电脑前,一次次地感受五星红旗升起时的自豪,一次次升腾起自己创作的冲动,那段时间我最有创作灵感,每天似乎生活在一种难以自控的激情当中。”回忆那段时间的创作,纪向寰仍然激动不已。

采访就要结束时,纪向寰告诉记者:“我写这本诗集没想过名利,我只期待它能唤起更多人的民族自豪感。”在纪向寰的书房内,与几年前的照片相比,昔日俊美秀丽的纪向寰如今变得面黄肌瘦,面对记者同情的目光,她婉然一笑,掰着手指头算起了账:“我们前年贷款七万元买了房,终于有了自己的蜗居;丈夫取得了含金量较重的本科文凭,工作得到了领导和同志的一致认可算是喜事;双方父母、还有我俩,身体、经济状况都在不断地改善应该满足;我的诗集被集结出版,今年还准备要个小孩想起来好幸福……一切都朝着既定的目标如愿地进行着,我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我是赢家!”(记者邹秋月记者徐徐)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