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世家:谭门七代铸戏魂[图]
2006-10-25


京剧世家:谭门七代铸戏魂



在梨园,谭家是谭派的传奇。自“伶界大王”谭鑫培创立京剧第一个老生流派以来,祖孙六辈代代继业。谭氏一门历经近200年,梨园香火不断,为中国戏剧史上世家之最。谭门一族无疑是一部京剧百年历史的见证。

文/本刊记者 陈  涛  图片提供/谭正岩

来源:《三月风•新闻人物》2006年第10期

京剧谭家起始于谭志道,他本为汉戏老旦演员,后成为京剧奠基人之一。而真正开创局面的是其子谭鑫培,其唱法世称“谭派”,后世宗谭者颇多,有“无腔不学谭”的说法。谭鑫培的儿子谭小培不仅继承了全部家学,更培养了他的儿子谭富英。谭富英发展创新了“新谭派”,后被誉为“四大须生”之一。如今活跃在梨园舞台上的有谭派第五代谭元寿,他因主演过现代京剧《沙家浜》(饰郭建光)而驰名全国,以及其子谭孝曾,孙谭正岩。从谭志道到今天20多岁的谭正岩,谭家一门整整七代共计150多年都活跃在京剧舞台上。

伶界“大老板” 谭鑫培

说到谭派,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梨园人称“大老板”的谭鑫培。过去梨园行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对成名艺人一般用“老板”二字来尊称。在京剧界,到目前为止,只有两个人是被用“大老板”来尊称的:一个是程长庚,京剧的开山鼻祖,也是谭鑫培的师傅,另一个就是谭鑫培。京剧在程长庚手里创出基本模样,而在谭鑫培手里,京剧声腔尽脱原始本色而最终确立起在中国戏曲中的国剧地位。因此,谭鑫培才被尊称为第二个“大老板”与第一个“伶界大王”,京剧史上有“伶界大王”之称的也只两位:谭鑫培、梅兰芳。
谭鑫培,原名金福,学名鑫培,生于184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原籍湖北江夏(武昌)。其父谭志道与程长庚是同时代人,曾在著名三庆班唱老旦兼红生。他是演汉调的(那时候还没有汉剧),也演老生、老旦,因他嗓音狭而高,好像一种俗称“叫天子”鸟的啼声,因而艺名谭叫天,这也是称谭鑫培为“小叫天”的由来。
光绪十六年(1890年),43岁的谭鑫培进生平署当差,入宫承应。他会戏多达500出,因此深得慈禧太后的赏识,于大内演戏20年之久。谭家的辉煌也从此开始。西太后曾当面夸谭鑫培“好个聪明机灵叫天儿!”为此还授予他六品顶戴,允许人称谭鑫培为谭贝勒、谭状元、谭教主,谭鑫培获准可自由出入大内。还有贵族王爷为了求谭鑫培多演一剧而下跪的佳话。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清宫重要场合唱戏,到了“无谭鑫培不成戏”的程度。
作为伶界大王,谭鑫培在1905年主演了《定军山》,这是中国的第一部影片。更为凑巧的是其孙谭富英于1933年,接拍了第一部京剧有声电影片《四郎探母》。祖孙二人占了京剧影片之首。
1917年,军阀陆荣廷进驻北京,硬是逼着年事已高并卧病在床的谭鑫培为其演出。无奈之下,他抱卧病之躯,为他们唱了出《洪羊洞》。此戏是描写杨家将杨六郎病危至死的故事。谭鑫培演至悲愤处不禁老泪纵横,一口鲜血喷出,染红了髯口(挂在演员口上的道具长须)。归家后他便一病不起。不多日,一代戏曲宗师郁恨而亡,年70岁。谭鑫培的荣耀显赫与被逼至死,对其后世子孙影响颇深。第五代传人,年近八旬的谭元寿老人就直言:过去你再红,也是个戏子,是下九流,解放后翻身了,不再被人瞧不起。

祖孙四代“同唱”《定军山》

30年代之初,北平报纸上发表过一幅谭门祖孙三代的漫画。画面中间为谭小培,上首为其父谭鑫培,下首为其子谭富英,谭小培口中吐出二行言语。小培对鑫培说:“你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又回过头来对富英说:“你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说来说去,就是说谭小培不如父亲,也不如儿子,虽是公认事实,不过也未免对谭小培有挖苦之嫌。据说谭小培看到了这幅漫画倒毫不介意,说画家把他在谭门的作用给画出来了。承继了全部家学的谭小培在家族史上更多的是“承上启下”,培育下一代。谭小培出生时父亲谭鑫培早已成名,在他壮年时儿子谭富英又已成名,他夹在两头红的中间,京剧界对他素有“少年公子老封翁”之称,认为谭小培是很有福气的人,不仅培养了孙子谭元寿,还怀抱过曾孙谭孝曾。
从谭小培始,后世子弟专攻老生以继承谭鑫培艺术。其中,以其孙谭富英成就最大,在上世纪40年代初期,他就与马连良、杨宝森、奚啸伯被誉为新四大须生,世称“马、谭、杨、奚”。为了区别乃祖“老谭派”,一般则誉称他为“新谭派”。2006年10月19日是谭富英百年诞辰,界时将有众多知名京剧表演家登台献艺。
看过样板戏的人定然不会忘记《沙家浜》中谭元寿饰演的指导员郭建光。1971年,谭元寿在上海剧院连演了40场《沙家浜》,其火爆的程度不亚于如今任何大牌歌手的演唱会。只是当年如此火爆的剧目谭元寿后来再也不曾演过,他笑称:“那时音符都设得很高很高,要突出一号人物,现在我这年龄嗓子唱不上去了。”2005年,为纪念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重拍了《定军山》。主演者不是别人,正是谭鑫培的曾孙谭元寿。
作为第六代传人的谭孝曾被认为是“大器晚成”,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他年轻时候名气并不是特别响,近来却好评如潮。前年还获得美国林肯艺术中心颁发的亚洲杰出艺术家奖。这里还要提到他的妻子阎桂祥。当年排练交响乐《沙家浜》时,谭孝增演刁德一,谭富英在家里看电视上阎桂祥饰演的阿庆嫂,觉得不错,说“以后能做我孙子媳妇就好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谭孝增的同学就把阎桂祥带到家中,老人果然许了这桩婚事。当年的乱点鸳鸯带来如今的美满生活。

有关谭家的几则故事

有一次,慈禧太后召谭鑫培进宫唱戏,怎么等也不见人来,就派李莲英过去找。李莲英来到谭家,发现佣人都在屋门口站着,谁也不敢进去。李莲英就催:“老佛爷等着呢,怎么还不见来呀?”家里人说:“睡觉呢,吩咐了,睡觉的时候谁也不许叫。”李莲英没办法,只好回去禀告慈禧,慈禧一听,不但没生气,还说:“你看人家这家规,说不让叫谁也不敢叫!”
一代名丑慈瑞泉,曾傍谭鑫培、谭小培父子多年,谭氏父子每演《打渔杀家》,必由他扮演教师爷,他在场上挨过谭氏父子所扮演萧恩的拳打。等到谭富英出科后,他也演出《打渔杀家》,当时慈瑞泉已近花甲,执意还要与谭富英合作,仍演教师爷。剧中萧恩说:“呸!招打!”此时慈瑞泉左手托住谭富英的拳头,用手指谭鑫培,说:“富英哎!我可挨你们爷们三辈打了!”这个噱头在梨园界流传甚广。
毛泽东看戏很认真,凡是不合情理的或违背历史的都逃不过他的眼睛。有一次,毛泽东问起谭富英在扮演诸葛亮时胸前佩戴朝珠的来历。谭富英介绍说,这是慈禧赏赐给祖父谭鑫培的檀香木佛珠。从此谭鑫培每饰演诸葛亮必戴朝珠。别的艺人也纷纷仿效,朝珠便成了扮演诸葛亮的必有饰物。毛泽东听完后,以商讨的口吻说:“诸葛亮是三国时的大丞相,当时佛教在中国并不普及,他怎么能戴佛珠呢?当年令祖演戏佩戴,是表示对慈禧的感念,并不是剧中人物诸葛亮应该佩戴。前人事出有因,后人也如法炮制,是不是于理不通?”此后谭家饰演诸葛亮便不再佩戴佛珠。

 谭正岩的“责任”

白皙的脸庞,留着小分头,相貌俊美,身高1米84的谭正岩是一位标准时尚的小帅哥,从十岁开始正式学习京剧,到今年已经十七年了。当记者问他为什么选择学戏的时候,他只说了两个字:责任。 “我从小所受到的教育是,‘因为你姓谭,所以你必须学戏!’我自己也接受了命运的安排。”他说他是跟京剧“先结婚,后恋爱”。从不喜欢到喜欢,从没感觉到明白这是一种责任。学习谭派京剧很难,因为它不仅要求学演者有武的底子,更要求学演者有一条好嗓子,就是这两个条件,难倒了一大批学演者,“如果谭家自己再不坚持,曾经四海一谭的谭派,将不再存在”。谭正岩说自己的责任就在于“不使谭派绝迹”。
在继承祖上功夫同时,谭正岩也在尝试一些“时髦”的做法。2002年底,他曾与日本一流的爵士乐团在北京进行了两场演出,古老的京剧和流行的爵士乐混合到一起。“不像在表演京剧,更像是在跳舞,但这也是我的一种尝试,也受到了欢迎。”2004年谭正岩在香港演出时曾经引来了众多初次见面粉丝的尖叫,“那种叫声就像是演唱会上的尖叫。”谭正岩说,现在北京也有观众在他上场的时候喊他的名字,“就一直喊‘谭正岩、谭正岩’”。
随着谭正岩的知名度越来越大,开始有人找他做模特,请他拍戏,年轻的他必须要面对诸多诱惑。“我可能会考虑在合适的时候接一些电视剧或者电影,”他笑着说,“但是,我肯定不会改行的,我做别的也是希望这些事情能帮我快点在京剧这个圈子红起来。” 英俊的谭正岩的目标是先成为影视偶像,然后用这样的影响力,吸引追星族们来听他的京剧,“如果成龙唱京剧,京剧决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编辑  胡新亮

 



2003年,祖孙三人在家中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