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慈善"记录宝宝成长
来源:《亲子学堂》杂志2006年第10期 作者:林薇
家庭档案
妈妈
姓名;陶晨
职业:上海画报出版社《至爱》杂志编辑
爸爸
姓名:张斌
职业:工程师
宝宝
姓名:张可依
性别:女
出生日期:2002年7月12日
咖啡厅里,有舒缓的音乐,在静静地流淌。
陶小姐轻言细语地述说着她经历的慈善故事,说着与女儿可依一起去经历的几次慈善活动。她说,孩子还小,理解能力有限,可是,让她从小领会“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涵义,那颗爱的种子,一定会在她的心里发芽。
告诉可依:有许多人需要帮助
2005年1月,我进入上海慈善基金会下属的杂志社任编辑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比平常人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从事慈善事业的各式人物,也从中更理解了慈善的意义。我觉得慈善太重要了,太多人需要得到帮助,慈善工作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于是,我也希望让女儿可依,从小了解慈善的意义,我经常带着可依一起去采访,去参加相关的慈善活动。
有一次,我去采访一位差不多四岁的女盲童,小女孩的年龄与我的可依一般大。那真是一个不幸的孩子,在出生后满月的时候,由于吸氧过多引发视网膜脱落,从此便生活在黑暗之中……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心中充满了不安。那个小女孩失去了对光的感受能力,也失去了对五彩颜色的分辨能力,那是多么孤独的日子。
因为眼睛的原因,她很少出门,这样,她几乎没有同伴,没有了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快乐童年,那是多么痛苦的人生。
在采访后的一个星期天,我和女儿可依带上很多礼物,去探望小女孩。
孩子的天性,加上又是同龄,小可依跟那个小女孩玩的可疯了,他们玩了整整一天。小女孩的笑声是那么的清脆,那么真切,快乐在那一刻弥漫在空气里,也填满了她的心,这是多么美好的世界呢。
回家后,小可依问我,“妈妈,那个小姐姐看不见东西,好可怜啊!”我就顺势对她说,“那你以后经常跟她一起去玩,做她的眼睛,好不好?”小可依看着我的眼睛,很郑重地点了点小脑袋。
好开心,生命能以帮助人的形式而变得更美好;好开心,生命因为有爱而让人懂得珍惜;好开心,小可依能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
我们杂志有个“倾诉”栏目,6月份的时候,有个江西的父亲来我们杂志社寻求帮助,他的孩子有疾病,太太不堪忍受,最终离他和孩子而去。他带着孩子,日子过的非常艰难。
采访回来后,我就与女儿商量,能不能把她的衣服和玩具送一部分给那个有困难的小朋友?她问,送给谁。于是我就带她去看望那个小朋友。之后,她把她最喜欢的娃娃递给我,说,“把它送给那个小朋友吧!”
听着女儿暖心的话语,看到女儿懂事的样子,我心中很是安慰。我知道可依还不可能懂得“慈善”真正的含义,但是我想,从小让她知道,我们生活的社会是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在我们的社会里,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如果她可以尽己所能去帮助别人,我想,这就足够了!
告诉可依:慈善就在自己身边
我希望灌输给孩子一个观念,慈善不是要专门去参加活动才能做的,只要你有爱心,你随时都可以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每逢居委会贴出某灾区需要捐款、捐衣的布告,外婆总是带着小可依到居委会,捐出100元或200元。刚开始的时候,小可依不解地问外婆“为什么要捐钱?”外婆告诉她,因为洪水把他们的家全都淹没了,我们捐款去帮助他们啊。小可依跟着外婆去了几次居委会之后,也渐渐明白捐款的意义了。有时候居委会的工作人员问她,“小朋友,你为什么要捐款啊?”小可依会说“那里的人没饭吃,没衣服穿,我们给钱,让他去买东西吃啊。”
为了让可依更多参与到慈善活动中去,我总是尽可能为她提供更多的机会。
去年的儿童节,我们参加了帮助单身家庭的活动,这次活动是由中福会和上海市少年宫组织的,可依在现场捐了200元。当她把钱放进捐款箱的时候,当她当着捐款证书的时候,她笑的是那么的灿烂。
虽然那个时候,她三岁还不到,但是她已经懂得捐款证书是对她行为的肯定,是在表扬她,她至少能从旁人的眼光里,读懂嘉许的含义。
之后的每一个儿童节,我都会带着可依去参加慈善捐款活动,我想用这种有意义的方式,来纪念她的成长过程。
告诉可依:慈善可以是一个快乐的学习过程
在大多数人的心里,一提到慈善,大部分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一些灰色的场面。其实,这都是一种误解。
今年年初,我和先生带可依参加了领事夫人组织的义卖活动。在义卖活动中,各领事馆向参观的人展示了其国家的文化和特色产品。
不同国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所以他们的慈善活动方式也跟我们不一样。有的是用童话故事的扮演方式,有的是小丑表演,还有抽奖活动。他们参加慈善竞卖的物品也是多种多样,有特色食品,也有自己动手做的各种小工艺品。
对我的小可依来说,参加这样的慈善活动,不仅是去感受多样的慈善形式,也是去感受不同的国家文化。我想用这样的方式,让她在自然的状态中,了解帮助人的过程可以让自己很快乐,在各国不同的慈善氛围中,了解广博深厚、异彩纷呈的世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