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修鞋助学演绎感恩故事[图]
2006-10-20
 大河网讯

h1019132.jpg

李国欣指看着这些照片,一一介绍曾经资助过的学生。

h1019133.jpg

  引子

  今年8月新生报到时,一个叫石艳飞的学生引起了鲁山县江河高级中学一(8)班班主任杜舒忆老师的注意。

  他排在报到队伍的最后面,等其他学生都交过钱走了,才近前来嗫嚅着说:“我没带够钱,先报到行吗?”

  杜老师答应了,他又说:“我不想住学校,想住我大伯家。”

  杜舒忆答复:那就请你的家长来和学校签个协定。

  “我家里没人,让我大伯来可以吗?”石艳飞说。

  第二天,一个满脸沧桑的老人来到学校,为石艳飞办理了校外吃住的手续。

  几周后,杜舒忆偶然听说,那个老人并不是石艳飞的大伯,而是街上摆摊修鞋的师傅。杜老师对学生的“欺骗行为”大为光火,她叫来石艳飞盘问究竟。

  面对老师的严词责问,石艳飞哭着承认:他与所谓的“大伯”确实没一点亲戚关系,是开学前才认识的。这位老人为他补齐了学费,还免费供他吃住。

  讲家庭的难处,讲萍水相逢的老人对自己的好,石艳飞讲得泣不成声,杜舒忆听得热泪盈眶。

  一个外地人为报恩16年修鞋助学的故事在鲁山流传开来……

  修鞋不要钱的鞋匠

  河南江河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原名江河机械厂)位于伏牛山东麓,是1968年建立的大型企业,鲁山人管它叫“江河厂”。

  李国欣的修鞋铺就在厂区边一条不知名的小路上。

  10月13日午饭后,李国欣又在他的鞋摊前坐下来,他打开修鞋箱,取出剪刀、起子、锤子、胶皮、胶水……然后把一块中间已磨得发黑的黄布摊在双膝上。

  “老爷爷,我的鞋底裂了口,还能不能修?”一个背着书包的孩子走过来。

  李国欣接过鞋看了看:“中。”

  他拿出刀,很快将鞋底削平,又用粗砂布在鞋底上猛蹭,然后将一大块胶皮比照鞋底大小剪下,取出胶水,涂在鞋底的边缘。他将胶皮和鞋底紧紧粘在一起,用力压了压,又小心地将胶皮边修齐。“好了。”

  “多少钱?”

  “小学生修鞋不要钱,走吧。”

  一个下午,来修鞋的人接连不断。李国欣身后,鞋子摆了一片。

  凭着早年在开封鞋厂学到的修鞋手艺,开修鞋铺16年来,李国欣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

  生意虽好,李国欣并没有攒住钱。16年来,他很少给两个儿子寄钱。近几年,一分钱也没往家寄过。

  熙康诊所的石大妈和李国欣做了近10年邻居,她说:李国欣有个规矩,小学生修鞋从来不要钱,中学生、高中生来修鞋,修理费减半。这哪能挣住钱?再说,他家里还不断有大学生吃住,挣点钱也都花光了。

  定时钟和日光灯

  修鞋摊背后,就是李国欣租的房子。

  这是一间只有十来个平方米的小屋,角落里放着一张床,床上有两个枕头,床边四周的墙壁订着硬纸板,顶棚是用面粉编织袋拼成的。

  在这简陋的小屋里,桌上的定时闹钟和日光灯也许算得上是现代化物件,那是李国欣为方便学生学习买的。

  墙上挂着几个塑料袋,里面装着石艳飞的衣服。

  石艳飞家住鲁山县观音寺乡鲁窑村,父亲前几年外出打工时遇到车祸,一直不能干重活,母亲有精神病。今年,石艳飞初中毕业,姐姐参加了高考。最终,姐姐考上了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学费要几千块,都是借的、贷的。石艳飞开始报的是县城里的高中,他父亲说,城里学校收费高,还是找个便宜点的吧。石艳飞于是改报了江河高中。

  开学前一天,石艳飞背着铺盖卷来报到,学校的收费是350元,家里只给了他200元。他独自在街上徘徊,无意中听人说起有个修鞋的李老汉心眼好,老收留学生,就找上了门。

  李国欣给了他150元钱,让他先报了到,又安排他在自己家里吃住。说起这一切,石艳飞说自己就像是在做梦一样,“非亲非故的,他对我那么好。放学回来饭都做好了,不叫我掏一分钱。我真不敢想,要不是遇到他,我这学还能不能上下去。”

  布包着的相框

  在石艳飞之前,李国欣资助过7名学生,其中5人考上了大专院校。

  李国欣取下挂在墙上的一个相框,解开包在外面的布,指点着几个学生与他的合影照片和学生的单独照片,“一看见这些照片,我心里就甜滋滋的。”

  2002年的一天,一个面黄肌瘦的学生到李国欣的鞋铺来修鞋。李国欣问:“孩子,你一天吃多少钱?”“一天一块五毛钱。”这个叫陈跃武的孩子是鲁山西北山区人,弟兄3个都在上学,靠父亲打工挣钱维持。上初中时经常从家往学校带干粮,来江河高中以后,一天一块五毛钱的生活费常常还接应不上。李国欣说:“这样吧,你到我这里吃住吧。”2004年,陈跃武考上了安阳师范学院。

  王斌全(音)在江河高中上学时,因家贫将要辍学,李国欣听说以后把他接过来。还有贫困生赵军祥、赵军强兄弟俩,与王斌全一同吃住在李国欣的修理铺。一间小店铺,猛增3个人,每顿做饭都是一大锅。没地方睡觉,李国欣又加了一张床。

  赵军祥、赵军强兄弟俩后来双双考上大学,王斌全也考上了郑州某专科学校,临去上学时,李国欣又送给他2000元钱。

  几年来,李国欣在这些贫困生身上花费了3万多元。

  藏在鞋子里的纸条

  李国欣是驻马店市遂平县文城乡人。李家原是个12口人的大家庭,三世同堂,其乐融融。

  在1975年8月那场大洪水中,李国欣和两个儿子爬在房梁、麦秸垛上,逃过一劫。

  洪水过后,李家只剩下3口人,房倒屋塌,粮食没一粒。在吃没吃、喝没喝、住没住处的时候,空军的飞机投下了救命的干饼馍。“那时我啃着干饼馍,味道比山珍海味强百倍。”事后,李国欣听公社干部说,他们吃的干饼馍是鲁山人炕的。

  为了帮助灾民过冬,国家还紧急运来各地捐助的衣物,李国欣领了几件小孩穿的衣服和鞋子。在其中一双鞋里,李国欣发现一个纸条,上面写着“江河机械厂×××”的字样。

  后来,这张纸条在火灾中焚毁,李国欣记不起恩人的姓名,但“江河厂”这三个字却深深印在了他的脑海里:俗话说,吃人家一口,还人家一斗。等我日子好过了,我一定想法报答这份恩情。

  改革开放以后,李国欣先在生产队炕烟,又到镇上开了9年餐馆,还搞过蔬菜贩运。他给两个孩子盖了房子,娶了媳妇,日子越过越红火,但是,寻找恩人的念头一直萦绕在他心头。

  1990年,李国欣一个常年在外做生意的远房表叔回来走亲戚。李国欣问他:表叔,你在外干些啥?表叔说:卖点豆腐脑。李国欣又问:在啥地方?表叔回答:江河。李国欣心里咯噔一下子:哪个江河?表叔说:江河机械厂,在鲁山县。

  李国欣急忙把从南方拉回来的最后一车蔬菜处理掉,然后把两个孩子叫到跟前:这些年奔波,咱家的日子也算是过得去了。我都55岁了,该去报答咱们的恩人了。

  李国欣来到江河厂,开始寻找恩人。他原来以为江河是个小厂,找个人并不难,想不到这里职工就有3000多,加上家属,至少1万多人,他又说不出恩人的姓名,根本问不出个头绪。

  李国欣没有就此作罢,他产生了新的想法:我就开个修鞋铺,小学生来修鞋都不要钱,恩人的儿孙总有上学的吧,说不定能遇到恩人的后代,就算我报恩了。

  这样的日子过了七八年,直到有一天,一个来修鞋的学生告诉李国欣:江河高中有不少贫困生,他们来自农村,有些人吃的是馒头就咸菜,菜都买不起。

  李国欣想:当年炕干饼馍救我和孩子命的,不就是这儿的农民吗?再遇到农村的贫困孩子,我就资助他。这不比我挨家挨户给他们磕头作揖道谢强?

  收留贫困生在自己的修鞋铺吃住,花费不说,责任很大。晚上下自习,只要到时间学生们没回来,李国欣就自己去接,有时一直接到学校。

  有人问他:“李师傅,你这是何必呢?倒贴钱不说,还吃苦受累担风险。”李国欣说:“我这个人就是这样,不能见别人一点好处,受恩就要报恩。”

  感恩的心,感动你我

  为报30年前的送衣送饭之德,李国欣离开家乡,孤身一人来到江河厂,一住就是16年,靠修鞋挣钱,义务助学,他的举动感动了鲁山人。

  陈跃武考上安阳师范学院以后,他的父母非要李国欣去他家做客。临分别时,陈跃武的母亲流着泪说:他大伯,咋说都谢不完你的恩情。咱这儿没啥好东西,这袋玉米面你带着吧。

  江河高中政教处主任陈耕多次找李国欣修鞋,他印象最深的是李国欣那双沾满油污的黑乎乎的手,骨节明显向外突出,“他自己过着清贫的生活,却把一针一线挣的辛苦钱拿来帮助贫困学生。我觉得,他的一块钱比一般人一百块包含的汗水和真情还多。”

  杜舒忆老师今年刚从周口师范学院毕业,她坦率地说,她有不少同学分到了城里,自己却到了这个偏僻的山区学校,觉得很失落,去过李国欣的修鞋铺以后,她重新获得了心理平衡:他都70多了,图个啥?他就是为了孩子。自己为什么不能做点奉献呢?

  在杜舒忆看来,李国欣已经超出了对某个人的报恩思想,感恩,已经成了他的生活态度。这种人性的光辉随时散发出来,照到周围人们的心里。

  现在,杜舒忆遇到什么事总愿意去找老人聊聊。“小屋虽然简陋,我却在那里找到了心灵家园。”  □文/图本报记者秦国防本报通讯员段孝和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