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城市为何如此拥挤?
2006-10-16


中国的城市为何如此拥挤?


文章提交者:对酣高楼 加帖在 经济风云 凯迪网络

      摘自西安交通大学王紫安、陈妍子的[中国存在人口危机吗?]

在中国的大城市,永远可以看到人海如潮的现象,人口危机似乎可以得到充分的验证。在其他国家只有在狂欢节才有的街上的滚滚人流,在中国却是城市日常的景观。城市就像一个法力无边的巫师,在科学技术水平、生产能力,资源和土地相同的情况下,总能变出比别的地方多得多的财富。城市成为一个巨大的磁石,把人们从四面八方引来,以寻求自己新的机会。各路才子到城市施展自己的才华,以实现自己发财致富的美梦;各方佳人到城市显示自己的美貌,以实现自己灰姑娘成功的幻想。这里不仅是财富创造者的天堂,同时也是小偷,乞丐,妓女的乐土。虽然城市的法制制度比其他地方要完善得多,但是他们在权衡风险和利益之后,他们发现在城市尽管有较高的风险,但可以获得比其他地方多得多的利益。由于他们的加盟,使治安状况恶化,城市治安的费用节节攀升。于是城市显得光怪陆离,色彩斑斓,更增加了城市对各色人等的魅力。

在这个人口迁移的大军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农民工了。他们在城市里干的是最艰苦的工作,挣的是最低的工资,住的是最简陋的房子,吃的是最粗糙的食物。他们的境遇是城市人不敢想象的。但是每年仍然有大量的农民加入这支队伍。因为只有城市才给他们一线希望,他们才有脱贫的可能性,而致富则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梦想。但如果留在农村,他们的情况更加糟糕。另一方面造成的结果是农村人口大量流失,特别是偏远的山区,青壮年劳力基本上都出外打工,只留下老弱妇孺,眼看着一座座山庄凋敝,土地荒芜,呈现出一幅家园即将消失的凄凉图画。但它意想不到地带来退耕还林,恢复生态的效果。而且不需要任何宣传动员,不需要国家的补贴,完全是一种自愿的行为。这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自然趋势。

虽然有很多人抱怨城市太拥挤,但是并没有影响大批大批的人口像灯蛾扑火一样涌入城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城市人口的拥挤能大幅度地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益。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人口密度,而且人口越稠密,经济越发展,而大城市恰恰把人口的密度发展到极致。工业企业越密集,交易和运输费用越低,越能促进企业间的分工协作。服务业越拥挤就越繁荣,传统观念认为,一条街上有一家商店,生意好做,如果有几家商店竞争,生意就非常难做,但是当一条街全是同类商品的店铺时,这条街就会异常繁荣,这就是挤出来的效益。而且很多特殊的服务业如古董、摄影器材等也只有在拥挤的大城市才能生存,大型体育和文艺活动也只有在有密集而大量的人口时才有利可图。水电、电话、排污等管线的铺设也是人口越密集,成本越低,因而利润也就越高。人口越密集,各类专业人才越齐全,给各行各业提供了充分的后备劳动力。从另一方面看,由于各行各业拥挤造成的繁荣,也给这些劳动力提供了充分的就业机会。这也就是农民大规模涌入城市的原因。人口越密集,信息传播的速度越快,企业与企业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都能作出最快的反应,所以城市中充满了各种机会和钱的气息。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城市效应。由于城市效应,人口越密集,城市越大,经济效益就越高,产生的财富就越多。所以那些像灯蛾扑火涌入城市的人他们并没有被城市这一团烈火烧为灰烬,而大多数人都在城市中获得新生,他们的收入和生活质量都得到明显提高。他们不但希望自己在城市中生活工作,买房置业,生儿育女,而且希望他们的子子孙孙也在城市里繁衍生息。

我国单中心形式的城市也是造成城市拥挤的原因。我国大部分城市都是以政府为中心,就像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一样,各个企业、事业单位以政府为中心,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由于政府掌握着各种资源,谁离政府越近,谁从政府那里得到的光和热就越多,大家都争先恐后地缩短和政府在地理上的距离,结果是在城市布局上,离政府越近,密度越大,离政府越远,密度越低。造成城市中心交通堵塞,污染严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多城市用增加环城路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对其目标而言是南辕北辙,因为增加环城路的环数,只能加大城市的规模,丝毫不能减低城市中心的密度,甚至会增加城市中心的密度,环城路环数越多,其靶心地区肯定越拥挤。这种趋势还在继续发展,直到政府因为位置的原因不能发挥其职能的时候,才会考虑是否把政府从城市中心迁移出去。青岛、杭州等城市在这方面就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建设地铁和轻轨铁路也没有能够解决城市中心交通拥挤的问题,在城市规模和人口不变的情况下,用这种方法,城市中心密度高和交通堵塞的问题可以得到缓和,可是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和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这种方法和增加环城路的环数一样,只能使中心地区越来越拥挤。
中国城市道路是马车时代的道路,当世界上小汽车逐步进入家庭的时候,我国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在计划经济时代,计划经济的官员认为中国不适合发展家庭汽车,中国的老百姓应该使用便宜、体积小、不消耗能源的自行车。使用自行车的优点显而易见,和普通百姓的消费能力相适应、不污染环境、在上下班的同时也锻炼了身体。而小汽车只有一定级别的干部才有资格使用,而且什么级别的干部使用什么级别的汽车有严格的规定,这和封建社会几品官员坐几抬大轿如出一辙,于是小汽车有一个极有中国特色的称呼——“轿”车。所以,中国城市交通没有走向汽车时代,而是由马车时代进入了自行车时代,城市的交通规划基本沿袭了马车时代道路的格局,自行车占用道路的面积比马车还要小,所以道路并不需要大规模拓宽;当时居民的院落尽管狭小,但是还有停放自行车的空间,所以也用不着修建专门的停车场。当时的大城市人口虽然也非常密集,但是城市的道路还基本能适应以自行车为主的交通需要。结果我们的城市规划根本没有为汽车时代作准备。可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小汽车在很短的时间内由特权阶层的专用物品,变成普通百姓的日常用品,在我们的城市规划还没反应过来之前,汽车就已摆满了我们的街道。当我们长期追寻的汽车梦终于实现的时候,才发觉我们的汽车经常被堵塞在道路上不能移动,我们出行的速度甚至比自行车还要慢。这并不是人口增加造成的结果,而是交通工具变化造成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是马车时代的道路不可能适应汽车时代的交通。

对土地严格控制也是造成城市拥挤的重要原因。当城市扩张和人口增加的时候,如果没有足够的新增土地用于城市建设,城市原有的土地价格就会飞涨,为了应付土地价格飞涨,只有修建高层建筑,高层建筑能容纳更多的人口,结果城市更加拥挤,地价更加高涨。地价进一步上涨,只好修建更高的建筑,进入新一轮的循环。结果地价、建筑、人口竞相攀比,互为因果,节节高升。在这个循环过程中,虽然城市的生活质量有所下降,可是因为拥挤产生的城市效应也随之不断再创新高。因此吸引更多的人口进入城市,使城市挤上加挤。同样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新增土地,为了修建更高的建筑,只好在原有的土地上拆了建,建了拆,反复折腾,不但浪费了许多人力物力,而且使许多具有文物价值的建筑荡然无存,那些热中于文物保护的人士为此深感痛惜,扼腕长叹。

只要我们取消对城市用地的严格控制,把单中心的城市改变为多中心的网络状城市,不盲目追求高层建筑,我们的城市拥挤状况就可以得到缓和,就可以在提高市民居住环境质量和取得城市效应之间得到某种程度上的平衡。否则,由于城市迅速扩张和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拥挤的状况将长期持续并发展下去,因为进城的大部分人在经济效益和生活质量之间选择了前者。只有当一大部分人相当富裕,准备退出名利场,金盆洗手归隐山林的时候,这种趋势才能缓和。

尽管城市在迅速的扩张中,会出现人口拥挤、空气和噪音污染、垃圾围城、交通堵塞、就业难和犯罪率高等问题,但是这个进程是不可抗拒的,因为城市化的积极的方面远大于它消极的方面。设想如果我国每一个省都有一个或几个像北京或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全国的人口的大多数都居住在这样的大城市中,那我们的企业的效益就会大幅度提高,我们的平均工资就会大幅度增长,我们的综合国力就会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因此我国不但需要人口拥挤的大城市,而且需要很多人口拥挤的大城市。我国人口众多在这个方面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我们应当看到,人们向城市迁移,增加了城市的人口,但是没有增加我国的总人口,城市每增加一个人,同时意味着其他地方减少一个人。

在我们探讨中国的城市为什么如此拥挤时,我们必须清楚这种拥挤的状况只是在大城市存在,而那些小城市并不存在这种现象,那些小城市非但没有感到拥挤,反而千方百计招商引资,招兵买马,要使自己的城市拥挤起来,以获得拥挤产生的经济效益。用大城市拥挤来证明人口危机似乎很有说服力,可是把同样的逻辑用在小城市上却能得出相反的结论。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